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伤寒论》太阳篇跋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544

时间:2020-08-27

伤寒论太阳篇跋 《伤寒论太阳篇,详尽记述了因寒致病的三条。第一是中风,中风证病因有寒有热;第二是伤寒伤寒证就是伤于寒;第三是温病,是以伤于热为主兼有寒的病,是正伤寒的兼证。寒邪致病的一定是三方面都列出来才算完整。温病与风温虽然症候有区别,但都是感邪不即刻发病,都命名为温的病症,所以合为一条,并都冠以“太阳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太阳病主症是头项强痛,由于寒邪犯表,首先涉及太阳膀胱经,出现这个症状,温病、风温也兼寒,也有这个症状,所以冠以“太阳病”。条文中先论述温病,风温隶属在下面,这种写法是非常严谨的!因为温病是热为主兼有伤寒,自然以温病症候为主,不以兼证为主,所以只是把这些脉症罗列出来,后面就不再详尽的论述温病、风温的发展变化和治疗方法,不像中风、伤寒,一定反复的去论述。这种以伤寒为主线的书写体例是非常高明的,不要在执着的认为《伤寒》涵盖温热病的治疗。再比如,伤于湿出现的体痛,伤于热的恶寒,都类似于伤寒症状,但因于湿、因于热都不是真正的伤寒,与详尽论述的上面说的三条绝对不同,所以另立一篇阐述。不与中风、伤寒温病写在一起。观这些书写上的分合,可知《伤寒》的主要宗旨是论述伤于寒病证。有的根据《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来解释《伤寒论》,就认为湿温相当于中湿,而没考虑到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的脉(湿温脉),与沉而细的脉(湿脉)是不一样的;认为热病相当于中热,却忽略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之脉(热病脉象),与若微弱、若弦细、若迟(暍证脉象)的脉象是不一样的。要知道《难经》是概括的把类似病症进行归纳,方便论述,与《伤寒》专门以伤寒主线,兼及各种相关病症都列举出来,其中简略与详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原文:《伤寒论太阳篇,大书寒因三条。先中风者,是于有寒有热之邪据其一端言;次伤寒者,以寒之正言;终温者,则以热而兼寒之病,就其所兼言。寒因必列此三者而始备。温与风温虽殊,其为不即发而名温则不殊,故合为一条,而统冠之以太阳病。太阳病则头项强痛矣,以其因寒乃发,故有此证。其文法先言温而后以风温隶焉,何等谨严!夫热而兼寒,自当以温为主,不以所兼为主,故但列脉症于此,以后更不言温病若何,风温若何,如中风、伤寒之必屡屡言之也。义例自分轩轾,不得执是而谓其兼论温热也。若中湿之体痛,中热之恶寒,则皆以其形似伤寒,而因于湿、因于热皆非寒也,与大书之三条悬绝,故另出辨之,不与中风、伤寒温病同篇。观其分合,可知其指矣。或据《难经》伤寒有五之文,派入此书,遂以湿温当中湿,而罔顾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之脉,与沉而细者不合;以热病当中热,而不顾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之脉,与若微弱、若弦细、若迟者不合。岂知《难经》是约举其类,配合成论,视专为寒因尽其变者,其精粗不可同日语乎!

关联词条:

  • # 伤寒论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