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李聪甫先生传

求道

浏览:90

时间:2023-11-17

李聪甫(1905~1990),中国十大中医,湖湘中医泰斗,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湖南中医学院副院长,西汉养生方研发整理人。致力于中医药事业70年。多年从事李东垣脾胃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建立了以“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结合临床,确立“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的治疗大法。







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卓有贡献。主要著述有《麻疹专论》《中医生理学之研究》《脾胃论注释》以及《李聪甫医案》《李聪甫医论》等。



李老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是个银匠,成年累月锤锤打打维持生计。母亲由于祖母的钟爱,上过两年私塾。一九一五年,母亲病逝。临终前,她嘱咐道∶"大丈夫不能建五丈旗为国平大难,设身处地为民兴善政,那将来为医以济人,我死也瞑目了。"



其母亡后,先生依靠外祖母家读完五年私塾和一年新学,就辍学了。外祖母为着他的求生与求知,托人送到九江市当学徒。当时联系了两家店铺∶一家南货店,一家药店。两家条件是一样的∶三年学徒,一年帮工;只管吃饭,没有薪俸;年节不归,死亡与店无涉。因为有母亲的遗嘱,李老几乎不假思索,就选择了药店学徒。


九江学徒


一九一八年夏,十三岁的李老只身来到九江市赵恒兴药店。药店老板给的活是:早上扫地、挑水、抹柜台、擦灯罩、灌水壶、擦烟袋,白天碾药、晒药、检药,一早一晚还要拆上门板。给的规矩是∶身稳、手稳、嘴稳,眼明、耳灵、腿勤。



老板的一切条件李老都痛快的答应着。但李老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要求∶准他夜里看书,艰苦而紧张的学徒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为了早日执行自学计划,实现学医的志愿,他抓紧一分一秒首先从熟悉药工业务开始,每天强记十到二十个药屉的药名,而后逐屉逐格去认药,接着学会提戥、包药、碾药、晒药、制药。那时候,每一味药都有"仿单"(一种印有药名、药性、功用的小方纸),每一味药都要用仿单纸另包,然后再把小包的单味药叠成方锥形,加上一张八寸见方印有药店字号的薄纸,如果不熟练,那就很难包得既严密又美观了。



他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早餐之前干完一切杂务,白天有计划、分阶段地边看、边问、边学,晚上记药名,练习包药。躺在床上再把一天所做的事从头到尾回顾一番∶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半年以后,我就能独立应付日常各项工作和一般炮制了。



先生不是那种过目成诵、强记不忘的天才,所以,他不能不要求自己"字字吃住,句句吃透"。那时候的书,都没有标点,也没有注音。于是借助字典,读一遍,加圈点;读两遍,加批语;读三遍,记笔记;读四遍,再默诵。



三年之中,分门别类地读完了下列这些书(按照李老学习的顺序排列)∶《药性赋》 、《药性解》 、《本草备要》、 《汤头歌诀》《医方集解》、 《濒湖脉学》、 《诊宗三昧》、 《金匮心典》、 《素灵类纂》 、《来苏集》、 《伤寒明理论》、 《士材三书》、 《医宗必读》 、《医门法律》。



一个学徒哪来这些书呢?这就得感谢店主人了。因为他有亲戚朋友婚丧喜庆,要派人去送礼。按那时的规矩,受礼人家要给送礼的来人一点小费,叫"脚板钱",每次李老得到的或二百文,或四百文。每逢出城批药,就顺路来到"沧海书林"。这是一家古旧书店,李老就把积攒起来的钱,全都送进了书店。这样,学徒期间积累了一大箱医书。



学徒三年,打了一点中医理论的基础,做了一点学习医药的准备。这期间,既没有老师上课,也没有谁来布置作业,更没有谁来考试和阅卷,全靠自问自答做了能够做的学业。



十六岁时,徒工将要满期了。店里的人深夜发病找不到医生,就来找李老"问方问药"。先详细问了病因病情,反复想想该用什么方、什么药。当然,那还谈不上完善地辨证论治,只是力求"对症下药"。自己开方,自己检药,反正店堂里只有他一人守着,慢慢思考,慎重从事。渐渐找李老的人越来越多了,接触的病例也越来越复杂了。



石福生号渡师



李老深知自己还处在初学阶段,若想步入医林,必须拜师求教,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离开九江,回到黄梅,投入石福生药店帮工,借以"渡师"学医三年,因为店主石椿山先生是黄梅县城的名医。协商的结果∶帮工不领薪水,从师不缴学俸。



石先生,这位经验丰富、祖传数代的老师,见面第一句话,就告诫道;"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从师一年以后,就随师应诊了。李老发觉,石椿山先生几乎没有用多少完整的"汤头",心中未免有些纳闷。有一次,终于说出了久存的疑惑。老师又笑道∶"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将来,你'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了。成方与证相合,当可用之。但应知常知变,以方套病,误人深矣!"



现在回忆,这三年之中,我的最大收获,还应该说是初步掌握了练基本功的方法。这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哪些适合入门之学?哪些适合临床参考?哪些适合精研探理?慎重选择善本,是极为重要的。每一大类(理、法、方、药)以一至两本"奠基",苦读、摘抄、记诵,自然熟能生巧。打稳了基础,再由此追源而上,就不至于茫无头绪。



其二,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脉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理自知。"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思,就是辨明异同,找出规律,寻觅准绳。熟读精思还不够,如有思而不解之惑,还得勤于问。历代著名医家,如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等,无一不是从问难质疑中获得了学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是应引之以自勉的。故熟读之,精思之,勤问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三,重实践,究成败,积累心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中必然有成有败,从实践的成败中来认识所学和检验所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正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其四,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在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在学习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对某种理论、某家学说、某种疾病,乃至某种治疗方法,如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绝不应放过它,而应紧紧抓住它,不断培育它。这种兴趣往往是促使自己术有专攻的重要催化剂。



其五,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有志于医学的人,应该使自己具有较广的知识面。有的人开始接触医经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这是因为文字古奥、医理精深的缘故。中医的理论,本来就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对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语文知识一窍不通,学习经典势必倍感困难了。俗话说∶"医书一担,儒书一头。"因此,掌握了古文常识,学习中医经典就获益非浅。还须看到,今天医学发展十分迅速,医药学杂志有如烂漫山花,这就要求我们广泛涉猎,才不致于孤陋寡闻。



磨前顾后话医德



辗转医林半个世纪以来,深切地感到,要做一个好的中医,必须讲究医德和医风。历代著名的医家一直是十分注意医德医风的。在向"四化"进军的今天,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其一,要赤诚地接待病人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急些什么?想些什么?李老认为至少应该急其痛苦,急其困难,急其危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这样,在诊治过程中,才能做到详询病情,细察脉色,辨证认真,处方周密,医嘱详尽,态度谦和。



其二,要热诚地尊师爱友



尊敬老师,关心同志,这是医者应有的美德。而在师承友助中,贵在诚恳、虚心,忌在虚假、相轻。要想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就得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这句名言是获得进益的前提。



其三,真诚地对待成败



任何一个医生,不管他多么高明,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总有成功或失败两个方面。如何正确对待成与败、誉与毁却是关系到自身医德医风的问题。应当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获誉思过,闻过则喜,不慕虚荣,但求真理。




未来是过去和现在的延伸,但是,过去和现在并不等于未来。昔日的所学获得了点滴的已知,而面临的中医现代化将是任重而道远,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未知。李老也希望并且深信广大青年中医和西学中的有志之士,一定能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现代化,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

关联词条:

  • # 李聪甫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