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李具双)

求道

浏览:127

时间:2023-09-20

病因有内外,病位有表里,病性有虚实,病状有寒热:天之六气伤人先犯三阳,邪在表;地之五行五味,人之七情忧伤先犯三阴,邪在里。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这是邪犯人体之后正常的表现。病性有虚实,虚者多现寒象,实者多现热象。虚、实、寒、热是疾病破坏了人体原来的平衡之后产生的征象,是司外揣内诊治疾病的依据。中医治疗疾病,是用草木之类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亢,让人体恢复到疾病破坏之前的平衡状态。因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出现用热药治寒证而寒象不能消除,用寒药治疗热证而热象不能消除的情况,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以君臣问答的形式讨论了这个问题。黄帝问:医论上说,治寒证用热药,治热证用寒药,医生不能违背这些治疗原则而采用其他的方法。但是有些热病用寒药治疗而热象依然如故;有些寒病用热药治疗后而寒象依然存在如故。不但原来的寒象与热象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新的疾病产生,这应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诸般热证用苦寒之药治疗而热象依然存在,甚至反而增加的情况,这并不是火热有余,而是阴精不足。“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阴精不足则阳火有余,表现为热象,但是病的本是阴精不足,所以不宜治火,而应该“取之阴”,取阴就是治疗阴精不足的问题,阴精恢复与心君火重新达到平衡,热象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同理,诸般寒证用辛热之药治疗而寒象仍然存在,甚至反而增加,这并不是水寒有余,而是心火不足,所以不宜治寒而应该“取之阳”,取阳就是治疗真阳不足的问题,心君火恢复到正常水平与阴精重新达到阴阳平衡,寒象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王冰所说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求其属”就是治病要求本。


水阴寒,火阳热,阴阳表里平衡才能不病,所以王冰指出:“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有者泻之,无者补之,虚者补之,盛者泻之。居其中间,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是以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水食不入;攻寒以热,热之而昏躁以生,此则气不疎通壅而为是也。纪于水火,余气可知。”


那么,服寒药反而出现热象,服热药反而出现寒象,旧病未除,新病又起,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五行各有主时,春木温和、夏火暑热、秋金清凉、冬水寒冽,各有旺时。治疗主时之气的疾病当顺之而不能相反,所以春时用清凉的药治肝是反其主气温,夏时以寒药治心是反其主气热,秋时以温药治肺是反其主气清,冬时以热药治肾是反其主气寒。医生治疗主时的旺气,这违反了四时的规律。黄帝问:不是因为治疗主时的旺气而病仍然不能痊愈,这是因为什么呢?岐伯说:问得好啊,这是不清楚五味的特性啊。五味进入胃部,分别进归入其所喜的脏器,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服用日久就增强了各个脏器的功能,这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五味太过,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脏腑的偏胜,偏胜则造成疾病,比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等。

关联词条:

  • # 黄帝内经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100问》,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李具双。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