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濒湖脉学》有感
《濒湖脉学》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传诵,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国医大师李士懋在深研《濒湖脉学》等脉学著作后,在其临床诊断过程中,认为脉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诉大约占比50%~90%,辨证论治以诊脉为中心,由此可见脉学的重要性。笔者仔细学习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濒湖脉学》,未读此书,只识脉体的主要形态和大体表象,不成体系,不明道理,我所获取的病证信息少之又少,不解脉象之中医机理,也无自己习惯的切脉顺序,但是经过两个月对《濒湖脉学》的细细品味,并参合国医大师李士懋的《平脉辨证脉学心得》等著作后,我收获了非常多的脉学启发。我将自己学到的内容概括为“学习脉学的突破口”“独取寸口的理解”“寸关尺各候脏腑的理解”“脉象的精细主病”“男、女性脉象之别”“妇人孕前、产后脉象”等,现撷取其中部分收获进行阐述。
学习脉学的突破口。任继学说过“不过六十,不懂中医”,中医之难精,因需究至深至微之理,需探幽索隐、穷于理致,其中尤以脉学为难,世人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脉象繁多,一共27种基础脉象,另外还有杂病脉象、妇儿脉象、奇经八脉脉象,真脏绝脉等,特殊脉象逻辑自是难觅,单脉象互相搭配,又丛生万千,但万物皆有核心所在,仔细阅览全书后发现了李时珍脉学的核心,其言:“脉理繁浩,总括于四”,分别是如水漂木的浮脉、如石沉投水的沉脉、一息三至的尺脉、一息六至的数脉,分别主表、里、寒、热病理改变,但这四种脉象并非如此简单,如浮脉还主虚证、沉脉还主水蓄、迟脉还主癥瘕、数脉还可为儿童正常脉象,等等,在其后“六言决”中各有详细的阐述。通过阅读其他医家著作,李士懋指出,临证要首辨虚实,重按无力为虚,有力为实,故我得出了诊脉的参考顺序是,首先重按,以辨其虚实,其次明晰浮沉迟数,辨人之寒热表里,知晓患者的基本病机情况,以达“胸中洞浊,指下光明”。
独取寸口的理解。手太阴肺经起于气血生化之中焦,《素问》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气推动经气输布全身,故切之可以知全身经气之虚实。李时珍指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吭嗌即咽喉,除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间接联系于咽喉外,其他经脉都直接与咽喉联系,可知咽喉是各种脉气汇合之处,故而肺经乃脉之大会,所以寸口部可查知各经经气之盛衰。
寸关尺各候脏腑的理解。《濒湖脉学》言“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认为两尺部都为候肾,此乃脉的五脏分布。关于六腑的分布,笔者通过查阅其他医家的解读得知,胆居左关,胃居右关,膀胱居两尺部,此是比较公认的,唯大小肠的脉学位置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其一,根据脏腑表里关系确定,即左寸候小肠、右寸候大肠;其二,是根据气化功能分布;其三,是笔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濒湖脉学》言:“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足踝”,可以看出李时珍是从三焦进行脏腑分候的。李时珍在其后的“六言决”中言:“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是风痰聚在胸”“寸数咽喉口舌疮”“寸迟必是上焦寒”,都是三焦分候的体现,国医大师李士懋也指出:“寸候上焦病变,包括心、肺、心包、胸颈、头;关候中焦病变,包括脾、胃、肝、胆、上腹;尺候下焦病变,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下腹、腰、膝、足。”故笔者认为大小肠均在尺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脉学的目的是为辨证提供依据,为识别病机服务,一本脉学书籍并不能应对现代繁多复杂的病证,当广阅古今书籍,参合多家言论,师古而不泥,创新不离宗,丰富自己的认知,增强临证实力。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社庆70年有奖征文|人卫中医经典伴我成长”活动一等奖征文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