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王行安)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709

时间:2020-08-26

《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明贤张景岳在《类经中注解如下:“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邪当侮,变为飧泄也。飧音孙,完谷而泄也。”  


王行安:窃以为,春伤于风,邪虽滞留至夏,而长夏正是脾土当令旺盛之时,邪气未尝能侮脾土。至于完谷而泄原因,实在于风之性疏泄也,而至夏湿与火皆旺,其中火旺则易助风势,所以风疏泄之力至夏为最。夏火助风,腠理至夏本就处于打开的状态,再加上内风疏泄,则体内阳气在内风鼓动之下必加快散失。由此体内一派湿生、风盛、阳虚之态。阳散失则内寒必生,由此脾胃寒湿而日虚,终至无力蒸腐食谷,故会至夏出现完谷而泄之疾。 景岳之解有所未明矣。 同理对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顺带解释如下: 冬伤于寒,首先要弄明白是伤在身体的何处,或者说是哪个部位?传统解释为"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但是感觉里面对致“病温”之说的因果关系并没有说清楚。


伤寒论》中有“风伤卫,寒伤营”之说,那么“冬伤于寒”所指的应该是身体内的“营”受伤了,营为阴,也就是阴伤了,阴伤必弱。冬末春初,一阳始生,阳气渐复,阴气渐退,阴阳之气正此消彼长。但由于冬时营阴被伤,阴本就处于弱势,再加上至春阳长阴消之季,阴阳力量对比就更加倾向于阳旺阴虚了,于是“病温”也就自然形成了。 


 至于《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句,理亦相通也。

关联词条:

  • # 黄帝内经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