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之我见
我算不上正规的“科班”出身,初入中医时,是跟师学习的,最初接触的书籍有3本,就是老版的《中医基础理论》,《药性歌括四百味》,汪昂的《汤头歌诀》,这3本书我每日里晨读,把书真的读烂了,汤头能背诵,药性也略知其意,但却不会应用,学习了一年,家师病逝,后才进入学校。97年进入高坪卫校,中专性质的,学习中西医课程,我尤对中医课兴趣浓厚,在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以进步下,我较为优秀地学完了中专教材的所有课程。大家都知道,学校的书,是理论知识,是进入临床的必修课。这些课程对我有很深的帮助,让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药性、方剂、以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一般诊治方法。
从学校出来,走进临床,要读的书很多。如果不读书,不但不会停留在原地,而且还会后退。然由古至今,医书汗牛充栋,到底该读哪些书呢,在我刚从学校出来时,我也很迷茫,就只有把教科书拿来看,但上面的知识都懂,就是不会很好的运用,于是就经常往书店跑,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有所得。
古代的名著,我读得不多,且多为白话文本,或为学校的大本教材,《伤寒论分册》,这本书由程昭寰、党寿考组织编写的,这本书很好,汇集了国内很多知名伤寒家的学术观点,对于伤寒论的讲解很是翔实,且通俗易懂,于临床很有帮助。后相继读了《金匮要略》、《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宗金鉴》、《医学三字经》、《内经讲义》,《脾胃论》,其中《温病条辨》为崔月犁主编的,白话文本,易读易懂,较为实用。
2002年,我在书店有幸读到《陈瑞春论伤寒》一书,并欣然买下,这本书对我启迪很深,治学、临床有很大的帮助。陈老的“读伤寒、用伤寒、写伤寒”,这种治学认真、严谨务实、不尚空谈的态度,我奉之为中医学子之楷模,陈老对经方、时方的运用,且多小剂量,临床得心应手,取效于弹指之间,让后学者佩服不已。后又读了陈老的《伤寒实践论》,这两本书相得益彰,陈老谓之姊妹篇。
读马有度先生的《感悟中医》,让你绝对精神泛发,做一个“铁杆中医”势在必行,马老的《中医精华浅说》、《医方新解》、《方药妙用》,临床很是实用。刘渡舟的书,遗憾的是我读的不多,但刘老的经验、医案、思想在中医界的书籍中随处可见,刘老的病案很好,对经方运用得出神入化,令读者叫绝,可见刘老的医技之高可见一斑。蒲辅周的《蒲辅周医疗经验》、《蒲辅周医案》,岳美中的《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高德的《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焦树德先生的《方剂心得十讲》、《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熊继柏的《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陈鼎三先生的《医学探源》,《孟景春临床经验集》这些书全面的读,仔细的读,好的临床经验、方法用笔记录下来,这样对拓展临床思路,用药方法,很有裨益。
我不太喜欢神奇验方、秘方的传说,我觉得,由古至今,方剂是多得数不甚数,不是哪个方剂没有效果,而是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太少,看了一个错中复杂的疾病,如果基本功不够,临床经验不丰富,你脑子里即使有数千个方药,而指下不明,糊里糊涂,或以方套病,以药套病,可能有时有效,有时无效,那就是我们没有认清楚疾病的根本矛盾,所以投药无效。因此,最根本的方法是读书、跟师,而读书跟师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怎样认识疾病,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人家几个方子这么简单。
总之,读书有益,读好书更有益,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应该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中医、同事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在这里我只是泛泛而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所读的一些书的体会和感悟,此为个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望高贤之士指正。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田丰辉,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