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池晓玲:中医治疗臌胀,首重在脾

求道

浏览:466

时间:2023-09-03

冯某,女,时年78岁,因“反复腹胀1年,再发1周”于2018年5月29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013年在院外科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肝硬化,未予系统诊治。2017年2月因腹胀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性大),予护肝、利尿及中医药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坚持门诊治疗,腹胀时有反复,1周前腹胀再发来诊。


  【首诊证候】


  刻诊症见:腹胀,伴乏力,双下肢浮肿,身黄,目睛不黄,右手麻木,舌淡暗,边尖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查体:巩膜无黄染,肝掌征阳性,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扑翼样震颤阴性。


  辅助检查:2018年3月院上腹部MR平扫+增强:1、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少-中等量腹水,较前增多。2、胆外胆管增宽,请结合临床。3、胆囊术后缺如。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性大)。


  中医诊断:臌胀(脾虚湿瘀)。


  治则治法:健脾祛湿,活血利水。


  处方:苍牛防己黄芪汤加减。苍术30g,牛膝15g,防己10g,黄芪30g,白术60g,泽泻10g,猪苓10g,车前草15g,大腹皮15g,仙鹤草30g,秦艽15g,桑枝15g。水煎服,每日1剂,共7剂。


  同时配合脐饼Ⅱ号利水方敷脐,并配合红外线灯照射脐部,每次45分钟,隔日一次。


  【随诊过程】


  二诊:2018年6月5日


  药后患者感乏力、腹胀减轻,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纳眠可,无右手麻木感,身黄。舌淡明显,边尖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中药效不更方,于前方去秦艽桑枝黄芪加量至45g,车前草加量至30g,加用柴胡5g,白芍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水煎服,日1剂,共14剂。


  服药后,患者腹水消退,诸症改善明显,其后门诊随诊。


  【按语】


  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腹部膨隆,肤色苍黄,符合中医学“臌胀”的范畴,池晓玲教授认为臌胀的中医病机在于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克脾犯胃,以致木贼土虚,脾气亏虚,健运失司,中焦水湿运化不畅,气、血、水搏结,互结停留腹中,病位涉及肝脾肾三脏,首重在脾。本例患者腹胀、乏力明显,舌淡,边尖齿痕,脉细为脾虚之象,身黄为脾虚本色,腹部膨隆、双下肢浮肿为湿聚水停之征,肢体麻木、舌暗为血瘀之象,脉弦为肝郁之征。病证症相参,舌脉相合,属于脾虚湿瘀之证,故用苍牛防己黄芪汤加减取效。


  经一诊治疗,患者右手麻木感消失,二诊之时去秦艽桑枝;腹胀、乏力、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但患者舌淡明显,考虑脾虚仍较重,继续予大剂量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同时考虑患者肝郁之象,予小剂量柴胡疏导肝气,同时结合患者脉细之脉象,考虑患者本体阴血虚之底,予白芍柔肝养肝,女贞子、旱莲草补益肝肾之阴,慎防利水伤阴,陷入“阴虚臌胀难疗”之境地。


  (本案编写:梁宏才、谢玉宝)

关联词条:

  • # 鼓胀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网站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