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林沛湘(1906—1998),男,汉族,广西省贵港人。教授,家传及自学中医,1936开始行医,在贵港市创办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起在广西中医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及医疗工作,曾任广西中医学院内经及中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是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林老从医60余载,学验俱佳,著作颇丰。曾发表论文数十篇,所著《内经讲义》,集数十年对《内经》教学及研究之体会,解疑答惑,发微《内经》对临床实际的指导作用。《中医学基础教学参考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将看似深奥枯燥的中医基本理论加以阐释,该书曾获广西科技大会奖励。《林沛湘医案医话选》、《绛雪园伤寒方条目评注》、《西溪书屋夜话录评释》等书则是其临证思维的体现、学术观点的归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林老还和其学生与电子计算机工程人员一起,研制开发了“林沛湘外感咳嗽经验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并获广西科技成果奖励。
学术思想
1、林氏认为中医理论研究,不能从理而释理,使中医理论玄而难明,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这样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因此,他始终坚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为临床服务的方针,对许多重要、疑难问题的探讨既重视各家论述,又以临床适用为原则,其见解多能独辟蹊径而不落虚俗。
2、强调《内径》在指导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内经》的基本观点和医理的阐述,都是从人的整体和自然界的整体及其关系这一全域出发的。以《内经》的观点作为解释理论与临床问题的基本依据,所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不失于偏废。因此,形成了以《内经》基本思想为主要内容,善于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的学术风格。
3、强调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发掘与继承、学习与借鉴二者深入和广泛的开展。提倡瓣证与辫病相结合,辨证施治与专效方药运月相结合,本草知识与现代药理相结合。也就是在诊断上,既重视对全身情况的观察分析,又注意对具体病位的了解。以中医的证为诊断的主导,在尊重中医病名的前提下,参考某些两医诊断内容,以完善疾病的诊断。在治疗时,注意对某种病症有专门或特别治疗效果的方剂及药物的使用,以作为辨证施治的补充。用药时,力图在运用传统本草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药物的性能。
4、对具体病症的诊治,坚持从不同的脏腑、经络、器官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待征出发,抓住病机特点、解决主要问题,兼顾与之相关的病理变化。例如:林氏认为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是肝体亏损,热毒湿瘀为患,因而治疗应以养护肝体为主,清热解毒、理湿祛瘀共施,少伐其用。心血管病,多与心之气阴不足,湿瘀互结有关,故而制定了“养利结合”的治疗原则,以养心之气阴,利其瘀湿,外感高热,主要应祛邪外出与阻止病那传变,因而提出“给出路、阻去路”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