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本书系汇集前代医药文献整理而成。共分上、下两卷,每卷又分三集。
上卷一集为五运六气学说,主要摘录汇集《素问》七篇大论内容,加以分类整理而成,并附运气图,较《素问》更加系统,易于掌握;二集为经络学说,主要依据《灵枢·经脉》内容,采用七言歌诀形式,介绍十二经脉循行及“是动”“所生”疾病,并介绍了各经补泻温凉、报使引经药物;三集为药性分类,体例与《本草集要》相似,分为风、热、湿、燥、寒、气、血、痰、疮、毒、妇人、小儿十二门,每门又分若干类,简单介绍了1231种药物(包括重复)的功效主治。
下卷一集首列诸品药性阴阳论,汇集了《素问》对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阴阳属性的论述,然后分温、热、平、凉、寒五类药物,每药略述畏恶反使、气味归经、用药注意事项和功效主治等,最后介绍了“诸水”的临床应用;二集为食治门,分为米谷、菜蔬、果品、走兽、飞禽、虫鱼六类,收药141种,以歌诀加注形式,介绍了诸品的气味及功效主治;三集是摘取金元医家著作及本草序例中的相关内容改编而成,诸如十二经水火分治歌、五脏苦欲补泻药味、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标本阴阳论、五方之正气味、制方之法、七方、十剂,以及治法、产地、收采、藏留、贸易、咀片、制药、用药注意事项,尚有四气、五味、七情、五用、东垣随证治病药品、东垣用药凡例等。可谓资料全备,编排独具匠心。
《本草真诠》虽在学术上有一定创意,但杨氏毕竟不是医家出身,所论药物功效主治亦欠全面,故在社会上影响甚小,自万历三十年(1602)第一次雕版印刷后再未刊行。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余良进怡庆堂刻本。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