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足趾发黑,是指足趾之皮肤或深及肌肉发黑的症状。轻则深红色,重者紫黑色,破后成溃疡。干者无渗水,湿者渗出污血水,疼痛剧烈,奇臭难闻。《灵枢•痈疽》称为“脱痈”,后世称“脱疽”。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瘀血阻滞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舌、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发凉,疼痛,跛行。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脉沉微。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秽臭,剧痛难忍,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腻,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瘀血阻滞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将葱炒热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与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肝肾阴虚足趾发黑:三证共同点均为足趾发黑而奇痛难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长期感受寒凉的病史,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寒湿下注者,缘由阴寒湿毒久伏于内,血脉瘀阻,故见一派寒湿表现(患肢发凉,甚者手足冰冷,脓水清稀,舌润,脉伏)治当温经去湿,可用阳和汤加减。湿毒下注者,缘由寒湿久蕴,湿毒内聚,血脉瘀阻不通,故溃烂湿胀,汁水清稀,患处与正常肌肤界线不清,舌红苔黄腻,治当清利湿毒,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肝肾阴虚者,则足趾紫黑干枯,界线分明,舌红少苔,脉细,当配以大剂养阴补肾之药物,方用左归丸加减。


足趾发黑除损伤瘀血者外,寒湿、湿毒、阴虚三证多见于脱疽,或见于外伤后感染所致者。《外科证治全生集》说:“脱骨疽发于足趾,渐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均视为外科难治之症,故内治为主,尚须配以外治,甚者割去患趾、患肢,或可根除。其患病原因,《疡科心得集》说:“此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疗等,积毒所致,或因房术涩精,丹石补药,销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枯而成,……皆肾水亏涸而不能制火也。”故临床以虚证居多,实证少见。

文献与评述

《灵枢•痈疽》:“发于足指(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