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小儿脐突,又名脐疝,是指因小肠或腹腔脂膜突入脐中,致使脐部突出而肿大光浮的一种症状。

 

本病属先天发育缺陷。女婴患此症者多于男婴。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胎禀亏虚小儿脐突:小儿啼哭,咳嗽,或腹部用力(如排大便)时,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小不一,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待再次啼哭等时,脐突复出,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胎热小儿脐突:小儿啼哭,睡卧不宁,烦急,脐肿,虚大光浮。舌质红,苔白,指纹紫。


鉴别分析


胎禀功虚小儿脐突与胎热小儿脐突小儿脐突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先天不足,脐部薄弱,但临床脐突的发生,有因胎热所致,有无热因用力而为。胎热者,必见热象,如舌质红,指纹紫,烦急,夜寐不宁,啼哭躁扰。故治疗当以清热宁心为主,可选用犀角消毒散或导赤散加减治疗,也可配合二豆散外敷,可使脐突自消。但临床更多的脐突患儿为无热证候。因其先天发育不足,脐孔闭合未全,加之腹壁肌肉薄嫩松弛,当小儿啼哭或腹部用力时,致使小肠脂膜突入脐中。其轻者,随年龄增长和腹壁的发育,则脐孔闭合而愈。略重者可用纱布卷成硬卷,固定在脐部以抵制脐突出,使脐部组织逐步生长修复愈合。脐突大于2厘米并且年龄在2岁以上者,可考虑手术修补。

文献与评述

《幼幼集成•胎病论》:“脐突者,小儿多啼所致也。脐之下为气海,啼哭不止,则触动气海,气动于中,则脐突于外。其状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捏之则微有声。”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婴儿热在腹中,无所发泄,故频频伸引,睡卧不宁努胀,其气冲入脐间,所以脐忽肿赤虚大光浮,名曰脐突。此乃胎热所致,非断脐不利之过也。”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