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与“专”的角度看中西医区别
近日去一家社区医院,看到走廊里挂着一幅幅古代医家的画像,乍一进来感觉有挺浓的中医气氛,能向患者普及一下中医的历史。可是一看画像下面对各位医家的简介,就不能不感到恼火了。比如:“刘完素擅长治疗无名高热”、“华佗擅长脑外科”、“李东垣擅长消化系统疾病”……也不知道是哪位天才编出的这些东西,可以说太外行了。中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所以有不同流派,是因为不同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造成的。比如李东垣,他的初衷绝不是想成为一个消化科的专家,可能是他觉得脾胃属土,是五脏的中轴,站在“中”的角度以脾胃立论,以表达他所认识的中医,他想表达的是整个中医,而不局限于脾胃。同样,刘完素也不是专门研究发烧。如果说一个中医的内科水平很高的话,那么他的妇科或儿科应该也是很不错的,这就表明了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一个特点:“博”与“专”的辨证统一,在西医那里两者总是矛盾而不统一的,要想成为专家就得放弃对其它科的研究,因为研究的过广就难以成为专家,可是如果为了成为专家对某一专科研究的过深,对其它科的知识又会贫瘠的可怜。二者总是矛盾,难以协调。所以西医中既要培养专家,又要培养全科医生。中医学一两千年基本没大分科,也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一个医家如果真正做到了专,再想达到博就很容易了,因为中医是个一通百通的学问,比如一个人如果温病学通了,用他的温病理论对付内伤杂病应该也没问题了。所以古代的患者不会因为胃脘不适就专去找李东垣,也不会因为发烧就去专找刘完素。看西医的患者就不同了,胃溃疡的患者绝不会找心血管专家看病。
西医教育一般是先让学生尽量的“博”,然后再培养其“专”,以协调二者的矛盾,西医生毕业以后大都是先转科,然后专供一术,因为一旦成为专家后,很难再成为“通家”了,没听说过某某专家改当全科医生的。中医教育也是内外妇儿各科分开学(包括医宗金鉴和现在的统编教材),从表面上中医也是先学博,后学专。其实这种“博”是一种“假博”,学生只是大致知道一个知识框架,并没从内心掌握它,要想真正掌握,必需先攻一门,而不是齐头并进。就象佛门的教育方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要求学生从一门深入。学中医也应讲究先从一门攻破,攻破一门,其余的也将迎刃而解。如果内外妇儿平均用力的话,那还是西医的学习方法。
总结上面的分析就是:中医只有专了才能博,其博与专是一体的,没有真正的专家,专家也就是通家,所以不要闹出象“刘完素善治无名高热”之类的笑话;西医只要专了就不能博,其专与博是矛盾的,所以西医有真正的专家。本文只是比较中西医的特点,不是比较两者的优劣,希望不要引起西医同行的反感。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江海涛,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