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要提高自己的“内功”

四君人参

浏览:306

时间:2020-09-15

一、方不在奇,平淡是真


学医之人,大都有一个通病,这就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几个秘方,我也是这样,所以我很是理解这种心情。所谓的秘方,就是指的别人不知道的,而且效果特别好的处方。能够得到,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这种秘方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掌握了此种秘方的人,又大多十分保守,轻易不肯让人知道的,所以学医的人,不要把精力用在这方面上。(实际说起来也不能怨他们保守,我记得有人曾说过,保守是中医的生命-大意是这么说的吧?)试想一想,现在各行各业,竞争如此厉害,又有几个不保守,不保密的?您看电视剧中,连做买卖的都有商业机密,还动不动就弄出几条人命来,也就可以理解了。中医的生存本来就已经很难了,好不容易弄到几个真正有效的方子,谁又肯轻易告诉别人呢?难道老婆孩子都不要吃饭了吗?^_^^_^看到这里,也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论坛上谈理论的多而谈实际的少了(也包括我自己)。


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秘方,也就是别人不知道的处方吧了。如果别人都知道了,自然也就算不上秘方了,其实呢,在上古的时候,我们中医现在常用的这些处方,都是秘方,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这些处方是轻易不能让一般人知道的,称之谓“禁方”。都是家传或师徒相传,直到汉代的张仲景才在他编箸的《伤寒论》中公布了出来,现在我们常读的入门书《汤头歌诀》中就有不少处方是出于此书中,汤头歌诀一书,是经过几代人的编选,书中的处方也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临床验证,只要我们辩证准确,疗效是十分肯定的,这些才是真正的好处方,这些认识,在我自己也是学医十几年后才意识到的,所以近些年来,我很喜欢钻研应用汤头歌诀里的处方,也取得了临床上好的成效。


又初学医的人,为人治病,往往希望“速效”,这是每一个医生都有的一种心情,试问那一个医生不是如此?可有一些慢性病,往往又非朝夕间能好的,这就要求医生能做到“有方有守”不能急躁,治慢性病的处方,尽量要越平淡越好。在余听鸿的《诊余集》中有一例似乎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题目是脾泄:昭文广文杨镜翁云:其兄脾泄,便溏日久,服药无效,后有医传一方云:以山芋一个,约半斤,用黄土调烂包好,置灶内煨熟,去泥去皮食之,每日一个,依法行之,约食三四月,而脾气已健,大便亦坚。余思山芋一物,色黄而味甘淡气香,黄属土,甘入脾,淡去湿,以土包之,以土助土也,以火煨之,以火生土也,此等平淡之方而去疾者,妙在空灵,直在有意无意之间耳。为医立方,能到如此平淡,亦不易耳。


所以我说:“套一句流行歌词,我把这叫做《平平淡淡才是真》。”


二、要有真功夫,不要“花架子”


我们在看武侠小说中,经常见到形容那些武艺低劣的人为“学了点花拳绣腿”,也即是“花架子”,意即只能用来演练或只是好看而无实际用途,在中医学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只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第一个是与个人的素质有关,我们可以见到,不管学习什么,(比如在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中)在同样的环境、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下,每个学生的成绩是不同的。老百姓通常的说法是“天分”不同。由于自己的资质不同,在医学上自然也就会分出一、二、三、四、五等(见岳美中医话中的医分五等)。其次是现在的中医教育方法有问题,中医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他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在古代,一直延用着家传师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法虽然“产量”很小,但质量好。上面我们谈过,中医的保守思想十分的严重,不是自己的重要的亲人,是不会轻易的把“一招至敌”的“真本领”轻易传人的。我们中国所特有的“敬师如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不能说与此类事情无关,因为师傅传给你的是一生赖以生存的“本领”。所以一旦忘了师傅的恩惠,就是欺师灭祖,大逆不道,可现在呢,只要出了学校门,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老师是谁?所以往往是,老师也只是照本宣科,讲一通大道理就算“完事”,更何况有的老师本身也只是一个“花架子”呢!


好象每一个学习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感觉理论难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这个时间的长短因人而不同),学习的时候感到什么都明白了,可一到临床又感到什么都是糊涂的,或者在临床中明明自己感觉从理论到处方,应该都是对的,但病人服药后却没有预期的效果或根本就无效。有人说,中医的理论似乎是飘忽不定,同一个病,怎么解释都行,很难把握,所以也就有“医者,意也”的说法。


关于这个问题真的是一时很难说清,因为这不但是初学者有此感觉,即使一些资深的老中医,同样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想这多半是中医的理论不统一性所造成的。中医的理论代有发展,又都在这里并列着。好象既有重迭,又不能互相取代。这就给人造成中医的理论哪一套都能用,哪一套又都不太适用的感觉,有时真的要凭医者自己的悟性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的确是古今过来人的行话。门确实是需要师父(我这里指的不是学校的老师)领进的,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兜圈子,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人(就象我)为什么努力一辈子还是摸不到“门”?就是因为没有人把你领进门。


前人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何况还有好多书本上没有讲过的东西呢?此尢可见前辈经验之可贵,正如我之闻幼儿之长叹息,即知其为伤食,同一理也,是我从临床经验得来,可我告诉别人,一般人也不能理解,因为他们自己没有经验过,又不能“化”为自己的东西。古人又常说“食古不化”,学医也要有一个“化”的过程,能把前人和别人的东西溶化为自己的,才能学到真本领,否则就只是“花架子”。


武侠小说中又常说:既使同一招,内功深厚的武术大师和初学者,它的威力是绝对不相同的,武术要练到化境,达到“人剑合一”才算最高境界,医学也应是这样,不但要把别人的东西学会,还要“化”为自己的,才能于临症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关联词条:

  • # 中医入门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郭永来,已授权四君发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