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梁公(狄仁杰)走马医赘疣
其实这个穴位古代针灸书大多都有记载,静静躺在古籍中,只是没有人将它和这个医案联系起来。现在看来最早记载此文献的是《甲乙经》。
①《灵枢》《甲乙》用针有补法,有泻法。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瘤是多出来的东西,想必狄仁杰用的是泻法。泻法宜考《灵枢》《甲乙》。
②《甲乙经》又云:管疽发厉,窍阴主之。(“管疽”《千金要方》作“鼻管疽”)
附:原文医案简注,评述二则
《集异记》:狄梁公性闲(似当为“娴”)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656年—661年)应制入关,路由华州阛阓之北,稠人广众,聚观如堵。狄梁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缠如食箸,或触之,酸痛刻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缒,目睛翻白,痛楚危极,顷刻将绝。(此古人所谓“大风”,又名“疠”,又叫“恶疮”又叫“癞”又叫麻风病,此病是麻风病的其中一种)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其父母洎亲属叩颡祈请,即辇千绢置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疣赘应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无病痛。(《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吾盖急病行志耳,吾非鬻伎者也。”不顾而去焉。
《古今医案按》震评吕陈二案…量古人决不造谎。以欺天下后世也。鼻端生赘。脑后下针。世间原有此种仙术。第如余之庸暗。终在将信将疑之间耳。再考钱仲阳案。方巧而理显。则平淡中之神奇矣。
方慎庵《金针秘传》云:…因此有唐一代,谈针法者绝少,《内》、《难》、《甲乙》之学,至此几乎失传矣。史虽盛称狄梁公脑后下针,赘疣立坠,仅堪播为美谈,并无一字撰述,此则深可痛惜者也。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