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狄梁公(狄仁杰)走马医赘疣

求道

浏览:39

时间:2025-07-28

有一年,狄梁公奉皇上的诏令,需要进入函谷关。当他路过华州城墙的北侧时,发现那里人头攒动,群众围观得像是筑起了一道人墙。出于好奇,狄梁公勒住了马头,远远地眺望过去。他看到了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谁能治愈此儿,酬谢丝绸千匹。”

狄梁公驱马近前,想要一探究竟。原来,木牌下躺着一个富家孩子,大约十四五岁的年纪。这孩子的鼻子正中,长了一个赘疣,大小如拳头,质地坚硬。赘疣的根蒂像筷子那么细,紧紧地连着鼻子。每当有人不小心触碰到这个赘疣,孩子就会感到刻骨铭心的酸痛。因为这个赘疣的拖拽,孩子的双眼都被拉得翻白,显得极度痛苦。病情之危急,似乎随时都可能夺走这年轻的生命。

有一年,狄梁公奉皇上的诏令,需要进入函谷关。当他路过华州城墙的北侧时,发现那里人头攒动,群众围观得像是筑起了一道人墙。出于好奇,狄梁公勒住了马头,远远地眺望过去。他看到了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谁能治愈此儿,酬谢丝绸千匹。”

狄梁公驱马近前,想要一探究竟。原来,木牌下躺着一个富家孩子,大约十四五岁的年纪。这孩子的鼻子正中,长了一个赘疣,大小如拳头,质地坚硬。赘疣的根蒂像筷子那么细,紧紧地连着鼻子。每当有人不小心触碰到这个赘疣,孩子就会感到刻骨铭心的酸痛。因为这个赘疣的拖拽,孩子的双眼都被拉得翻白,显得极度痛苦。病情之危急,似乎随时都可能夺走这年轻的生命。


其实这个穴位古代针灸书大多都有记载,静静躺在古籍中,只是没有人将它和这个医案联系起来。现在看来最早记载此文献的是《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鼻管疽,发为厉(不懂按:厉似当为疠,又或二字通用)鼻,脑空主之。

脑空穴正在脑后(见下图),一千四三百年多前的狄仁杰所针,想必即是此穴。
古人说疠,即“大风疮”,又名“疠”,又叫“癞”又叫“麻风病”。素问》风论云:“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




《灵枢》《甲乙》用针有补法,有泻法。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瘤是多出来的东西,想必狄仁杰用的是泻法。泻法宜考《灵枢》《甲乙》。

②《甲乙经》又云:管疽发厉,窍阴主之。(“管疽”《千金要方》作“鼻管疽”)


附:原文医案简注,评述二则

《集异记》:狄梁公性闲(似当为“娴”)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656年—661年)应制入关,路由华州阛阓之北,稠人广众,聚观如堵。狄梁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缠如食箸,或触之,酸痛刻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缒,目睛翻白,痛楚危极,顷刻将绝。(此古人所谓“大风”,又名“疠”,又叫“恶疮”又叫“癞”又叫麻风病,此病是麻风病的其中一种)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其父母洎亲属叩颡祈请,即辇千绢置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疣赘应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无病痛。(《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吾盖急病行志耳,吾非鬻伎者也。”不顾而去焉。

古今医案按》震评吕陈二案…量古人决不造谎。以欺天下后世也。鼻端生赘。脑后下针。世间原有此种仙术。第如余之庸暗。终在将信将疑之间耳。再考钱仲阳案。方巧而理显。则平淡中之神奇矣。

方慎庵金针秘传》云:…因此有唐一代,谈针法者绝少,《内》、《难》、《甲乙》之学,至此几乎失传矣。史虽盛称狄梁公脑后下针,赘疣立坠,仅堪播为美谈,并无一字撰述,此则深可痛惜者也。

关联词条:

  • # 疣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