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公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证思路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组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辨证模式是辨痰之寒、热,与肺、脾、肾三脏受损情况相结合。各种证型的辨证方法一般是除通过四诊抓主症外,再参照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而做出的具体的辨证分型,并以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喘多痰、肺气肿之胸闷气短、肺心病之血瘀心悸等症状为主要矛盾加以解决。和主要靠抓主症,靠现代医学理化检查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不同,许公岩对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辨证依据更多的是患者的生活史及望舌、切脉,而且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是单个症状,而是患者体内的痰湿水饮。许公岩认为咳、痰、喘三者中,痰湿是论治的中心。这里的痰是广义的痰,并且水、湿、饮、痰同源,水停成湿,湿盛则成饮,饮凝成痰。因此,提出痰是论治中心也包含了对湿、饮的论治。
慢阻肺患者体内痰湿水饮的存在是正虚邪实的表现。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病深日久,形成支气管黏膜水肿,如果不改变患者体内的这种内环境,本病的治疗不可能彻底,只能起到控制症状之作用。在病理上,许讼岩认为肺、脾、肾功能之失常,是气化功能的不足,是痰饮留伏的主要原因,也是慢阻肺发病的根本所在。同时亦重视体内痰湿水饮的存在对三焦气化功能的损害作用,许公岩十分重视《寓意草》中所分析的“饮食入胃,既以精华输我周身,又以败浊填彼窍隧”的病理现象。因此,许公岩在治疗上强调祛除体内蓄积之痰湿水饮之必要性,同时也强调应根除生痰成饮之源,调补脏腑功能。许公岩指出,用一般化痰、除湿、健脾之法,很难改变支气管黏膜水肿这种病理变化,很难扭转慢阻肺患者的发病内环境。他强调从二便彻底排除“败浊”,通过祛邪与扶正,力图使患者水谷精微代谢转为正常,为彻底治疗本病提供了一种实践方法。首先他明确提出以体内痰湿水饮的存在情况作为疗效的考核依据,而不以咳、痰、喘等症状的增减作为治疗目的。而对于体内痰湿水饮情况的考察,则主要通过舌诊,借此以候脏腑气化之功能,判断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情况,很少依据咳吐之痰的形状进行论治。
版权声明:
摘自《明医馆丛刊》之《许公岩口述临证精要》许公岩,胡馨 著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