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恒与“经社”
谢观,字利恒,晚年自号澄斋老人,祖籍武进罗墅湾,后以字行世。谢氏为武进望族,世代以医儒传家。伯父谢葆初为医界名宿,父亲谢钟英则精于地理之学,家藏全国各地舆地图册。
谢利恒幼承家学,天资颖悟,积累深厚,12岁已遍读四书五经,又兼通《伤寒》、《本草》之岐黄要术,于古今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亦了如指掌。其精研秦汉诸子,又因攻史地之学,少年时代曾壮游南北,21岁时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先后教授地理于广州中学、两广初级师范、陆军中学、陆军小学三年余。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初时编纂地理图籍,后负责医籍整理编辑,自此告别舆地,专攻中医。
谢氏之于中医,可谓贡献巨大,影响深远。按今人总结,主要有五:一为临床应用,其以温病学见长,又以处方严谨、经验丰弘著称。二为理论阐发,曾系统梳理中医肇始、弘扬、发展脉络,著成《中国医学源流论》等,于中医之发皇传承方面用力颇深。三为中医教育,1917年与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兼任校长,1924年又独立创办上海中医大学。执教数十年来,门下桃李无数,可谓驰誉各地。四为文献编纂,其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乃我国首部大型中医辞书。该书以其祖氏所著《医药条辨》为骨干,参以历代医家、医著、方药,历时九年,于1921年告竣。五为捍卫国医,曾参与领导1929年反对废止中医之斗争,并与张梅庵、蒋文芳、隋翰英、陈存仁为请愿代表,张赞臣为随团秘书,敦请国民政府撤除废止法令(详情可参见上期《占尽江南一角春:才气纵横陈存仁》一文,兹不赘述)。
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晋京请愿代表团合影
事实上,除以上医学之贡献外,谢利恒于诗文悠游之事亦颇为热心。谢氏一门,弟子众多,除日常跟随业师研讨学术外,诊余还经常诗酒唱和,共赏书画金石。抗战之前,经秦伯未、陈存仁提议,组织了一个叫“经社”的文酒会组织,顾名思义,即经常定期有恒之结社。该会每月初一次,谢利恒则因耆老之年,担任社长一职。
经社以文会友,不拘师徒名分,当时入社之医林名家众多,既有门下高徒如严苍山、程门雪、章次公、虞舜臣、余鸿孙、张赞臣诸人,亦有世交后辈如盛心如、丁济华、丁济民、钱今阳及徐小圃、叶熙春、方慎庵等沪上名医。会时茗酒谈笑、管箫声动,畅谈学术诗画,一派名士风度。谢利恒美须髯,好谈谑,其谈兴甚豪,为众舍友讲说《红楼梦》往往慧心独具,新见迭出。又如徐小圃,则精于收藏,曾展示家藏历代免罪“铁券”八种,就中有一件为唐代皇帝颁赠于某御医的,可谓价值连城,令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经社日常聚会以吟诗作画最多,其中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盛心如、章次公、张赞臣、余鸿孙、陈存仁诸人于诗词、书法、绘画最具神韵,以致时人又有“经社八才子”之称。观现存传世之书画文稿,如程门雪之梅花、严苍山之鱼虾图等,皆不逊于同时代专业之画师。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封面的梅花,即系秦伯未先生于1962年所画。
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加之医家颠沛流离,经社活动最终于1948年落下帷幕。1950年,谢利恒病逝于上海派克路福里寓所。此时经社诸君或撰传记,或题挽联,或作诗词,以诗文寄哀思,悼师友。盛心如《谢利恒姻兄传书后》云:“何况中原争秦鹿,谁与领导撑地轴。我为天下苍生哭!”张赞臣挽联云:“从游州载,随吾师领导医林,杖端中流支砥柱。相距一周,与先父逍遥泉下,休言近事更沧桑”。秦伯未则填词《蝶恋花》以悼谢利恒先生兼怀同社诸子,词曰:“满院杏花谁做主?恼煞东风,依旧红如许!心事白头无可语,兀教俯仰伤今古。散尽当年诸伴侣。贳酒评茶,没个闲情绪。回首清游江上路,春波千叠斜阳暮”。然而春风词笔,伴侣散尽,当年的医界令名、词坛风流也已随暮色夕阳一去不复返矣。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