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浅议电视剧《老中医》

四君人参

浏览:1052

时间:2020-08-09

何谓老中医?——我总觉得目前正在热播的这部电视连续剧《老中医》所表现和塑造的老中医形象差了那么一点儿,即真实性。它与历来我所认识和了解的,我心目中的那些老中医形象不太吻合,也不太相似,似乎还隔着那么一层皮。  


从剧的开头,老中医翁泉海卷入的那一场官司就使人有些疑惑:翁仅仅是应邀出诊给一个重病患者看病,而且已经有言在先,向患者家属说明了其预后不良,此不过是尽人事而已。但随后却被患者家属无端告上法庭,要翁承担所谓医疗事故的罪责。这在中医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何况这样的事情在翁身上就在此剧中还不止发生这一次。请问:当时在中国的中医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是如此的恶劣不堪么? 尤其是作为全剧主角之一的老中医赵闵堂,在本剧的前面部分剧情中,其所作所为更离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老中医的形象和状态相距甚远,其言行夸张做作显得太过了些,给人一种完全是在演戏的味道。(这是不是在戏说中医呢?)像他这样的人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仅只是极个别的,(而且不会集若干不良品行于一身),故不应把他这些方面尽情渲染,从而有损中医形象。  


所谓老中医,历来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稳重.不苟言笑,对患者坦诚相待,耐心细致,处方谨慎,下笔再三斟酌,决不敷衍塞责。他们医德好,临床经验丰富,治病有一定的疗效,诚所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九折臂终成良医”。这样的老中医普遍受人尊重,不论在任何朝代皆如此,何况那些知名一方的老中医就更不用说了。怎么会被人蒙着眼睛或被捆绑.押解着去给人看病呢,有的甚至还被举刀逼着? 再说赵闵堂在此剧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中医呢?他开着一家诊所,室内挂着一幅“术冠中西”的条幅,作为上海有点名气的老中医,开头不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的,而多数时候是在反忖另一个老中医主角翁泉海。翁医德高,医术好,精勤好学,对患者关怀备至,甚至主动叩门去为患者诊治,还亲自煎好药送上门,哪怕遭受冷遇而碰壁。他还发慈悲之心,主动带着徒弟及药材去到发生霍乱传染病的矿场免费救治工人,不惜遭人嫉恨或被传染,甚至被人打击和伤害。而赵闵堂呢,却一直显得有些猥琐,心眼小,医德差,虚伪,不诚实,装神弄鬼或故弄玄虚,医术不高而喜自我吹嘘。什么神龟探病,什么悬丝诊脉,什么用老虎须及原配之蝉蜕一对做药引.....还有他作为去南京请愿抗议“废止旧医案”的代表,却中途装病退出,等等。总之,他患得患失,整日为追求名利而绞尽脑汁,每每被其悍妇妻子所指使,而令人啼笑皆非。难怪其徒弟小铃医都说他是“一文钱能捏得出水的人”,在医德和做人方面不值得为师。 全剧把赵闵堂作为一个老中医的主角之以上行为过分渲染(尤其是剧情的前面部分,包括与其妻及其徒之间的互动),我认为是不太适宜的,这是全剧的缺陷——尽管它能为剧情增加一些笑料。但它难免不使人产生疑惑:难道老中医竟是这种人么?须知,无论在什么时代,老中医的主流和多数都不是那样的人。虽然在剧情的后面部分,编者又把赵塑造成了一个正面人物:他有爱国心,痛恨日本侵略者,为了使患病的日本兵服药无效,他偷偷修改了药方。最后他因此而被日本人杀害。他的此种行为当然令人尊敬,但此又另当别论。不过,此种剧情转化好像有些勉强和生硬。  


当然,这部电视剧也有它出彩的地方,比如刚播出的第二十四集.第二十五集就比较好看,即关于中西医打擂和中西医结合问题之争。前者是对中医药疗效的肯定;后者是关乎中医发展的方向,都至关重要。尤其是中西医结合之争的这一集拍得不错,相当精彩,也值得人们深思。翁泉海与其父亲之间矛盾尖锐,可谓针尖对麦芒,不可调和。翁父请出祖宗来教训翁并痛击之,但翁仍坚持不改,说他至死不逾。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之争已约百年,这场论战仍在继续,至今仍在困惑着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结合”之路是否正确?是否能走得通?它给中医事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中医究竟应当向何处去?人们还在彷徨,还在思索......。这部剧没有回避这个中医的要害问题。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当代还有多少坚持用中医思维治病的老中医?——他们一辈子矢志岐黄,衷心不改,甘守清贫,精心带徒,为中医源源不绝地输送新鲜血液。这样的老中医在城市医院里已经越来越少,在农村更难寻觅。


现在,为什么一大批中医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却都纷纷报考西医研究生?我们的中医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中医自学成才的路被阻断或不被重新开放,那未来的老中医在哪里? 总之,这部电视剧还是花了不少的精力和心血来打造,至少他把以往在银幕上很难作为主角来宣传的中医药题材隆重地搬上了舞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该剧编者的初衷和出发点还是好的,是为了弘扬和宣传中医,是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对中医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从而相信中医,走近中医,使祖国优秀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对此,这当然应当充分肯定。但由于剧本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主要是掌握的写作材料还不够丰富,作者非中医专业人士,对中医的认识有限,因此凭想象和虚构的成分略显多了一些。故对这一部专业性较强的剧作表达得不是那么完美及理想,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应当包涵。科普和宣传中医,诚非易事,我们还有很长甚至很艰难的路要走。——振兴中医,吾侪有责! 文学作品的灵魂就是真实(艺术的真实,也包含现实的真实)——哪怕它是虚构的.经过加工再创造的,但只要能给人以真实感,就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同样是关于中医药的题材与故事,即电视剧《老中医》与《大宅门》;同样是属于中医药的两块招牌,即“泉海堂”与“百草厅”;它们又都是由同一个名演员(陈宝国)领衔主演。但有人认为,从打动人心的力量上说,《老中医》不如《大宅门》;“泉海堂”不如“百草厅”。是否真的如此呢?  


其实,《老中医》这部电视剧,还不如以民国时期一位上海的著名中医陈存仁先生为原型来塑造,来构建。因为他就是老中医的优秀代表,一生致力于弘扬祖国传统医学而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药学大辞典》就是他编的。他一生的事迹足以编写出一部内容丰富且真实感人的剧作《老中医》,而且用不着夸张.渲染和虚构。剧作完全可以以之为中心来反映民国时期的老中医们的奋斗历程和从医业态。何况陈存仁就是当年到南京请愿的五位中医代表之一,他并写下了一段真实而生动的记录。著名中医程门雪曾有诗赞他“占尽江南一角春”。这个真实存在过的老中医,其史实比目前正热播的电视剧《老中医》生动和丰富。大家不妨阅读其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书中顺带介绍了老中医谢利恒.丁甘仁.丁仲英.秦伯未张赞臣.姚公鹤等人。作家阿城说:“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我也在此特向各位同仁推荐。

关联词条:

  • # 中医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昆文,由四君搜集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 岐黄炎后人

    秦伯未的书看过,临床很好,不知后世是否改过

    2022-10-17 15:10:55

    0

  •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