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三个基本概念

在前二讲,我们说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藏有我们中医的神奇医术,要想真正掌握它们,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融会古今,要利用今天的医学知识来理解领会这两本书的精要。在本讲,我主要和大家讲有关我们学习的三个基本的中医概念。


为什么在正式讲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前要先和大家讲这三个基本概念呢?主要是这三个基本的概念关系到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关系到我们接下来各种知识的讲解,它是我们接下来要讲解的基石,很多知识和讲解都是基于这三个基本概念而展开的,所以特地的在这里先讲。


我们前面说过,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一门科学,所以,它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文化或是哲学,更不是玄幻或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但是,为什么现在总有些人在攻击中医,说中医是虚无飘渺、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总有人在利用中医作为幌子在骗人呢?


我想,这和我们中医原来的那些讲解和论证的模型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古代,我们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等都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前辈医家们为了解释各种生理、病理和药理的现象,他们就根据自已或是前辈的经验,创立了各种中医模型,用它们来解释各种中医的问题,这里面,大家最为熟悉的当属于五行模型、五运六气辨证模型、六经辨证模型,还有叶天士的《外感温篇》中的营卫气血模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三焦辨证模型,这些中医辨证模型都是建立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基础上,结合古人观察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的现象,根据个人的经验,通过想象的方式,运用了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的办法而建立起来,并且经过了的医学实践,不断地总结完善,最后形成的。


也正是这些模型的建立基础不是现代的医学的研究成果,而是建立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基础上的。可是,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却不是普通人所能轻易理解和掌握的,就算是学了很多年中医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的掌握。针对这个问题,冉雪峰先生在《冉氏内经讲义》中说,“《内经》实质,乃天人合一,辨识大自然现象,以寻求疾病的起因,因而确定治疗原因。对人身机体,是整个的,不是局部的;对机体与环境是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其阐说自然,俨似辩证分析方法,其归结治疗,俨得唯物切实精蕴,此是古人为学识超越处,但古昔无科学相与促助,唯以阴阳为相对名词,尽量推阐,录求矛盾,而为研究出发基本。二气之不已,推演为六气六气之不已,转变为五运。又相互推移,参错尽变。六气演成加临,五运推出生克。假定之中再假定,以故叙述愈渊懿、愈渺茫、愈玄妙、愈空洞,致古今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古今同慨。”也正是因为我们古代中医模型的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就成了很多中医盲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目标,或是被一些中医骗子用来作为骗钱的工具。


我们说,存在就是合理,我们中医能存在了几千年,它就必定有它存在的原因,它就必定有它的科学内涵,所以,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医人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要通过努力学习现代的医学知识,把现代的医学知识和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结合起来,把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给继承下来,给发扬光大,让那些宝贝继续为我们服务,我们不能做中医的“二世祖”,不能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拱手让给日本人,让给韩国人,甚至其它国家的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呢?


我们前面说了,我们中医会受到攻击,其中很大的问题是出在我们的前辈们建立的中医模型上,而不是我们前辈们留下的经验和知识。所以,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医人,我们就是要在现代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哲学理论,融会我们前辈留给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建立一个可以让现代人接受的新的中医模型,并且用它来继承前辈们留下的宝贝,去粗存精,去假存真,真正地把中医发扬光大。


这是我个人的梦想,我也希望能成为大家的梦想,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要建立一个新的中医模型,首先,我们必须要先有这个模型的基石,这就是我们本讲要讲的三个中医基本概念。


第一个概念:关于“六经”的理解。


伤寒杂病论》中,最重要的概念莫过于对“六经”的理解,我们知道,《伤寒杂病论》从成书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接近二千年,在流传的过程中,注解的书上千种,其中也不乏医学大家,在这些注解的书中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而且很多都是自成一派的。这些精彩的注解在这里我就不讲了,也不做对比。我就挑我认为最为合理,最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的跟大家讲了。


对于“六经”这个概念的理解问题,我个人的认为,各个名家之中,以祝味菊先生的解读最合理,最能解释问题。


祝味菊先生认为:《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说的阴阳,就是指人体阳气的盛衰,阳气,就是人体的机能。阳气盛就称之为阳,阳气衰就称之为阴。


如果人体机能壮旺,称之为太阳,此时受寒入侵而肌表受病,人体进行正常的抵抗就称之为太阳病;


如果人体机能亢进就比喻为两阳相叠,所以称之为阳明,人体机能因功能亢进,对外侵之病邪反抗过度,就称之为阳明病;


如果人体体内有障、机能受制,就称之少阳,外来病证侵入,却因体内水液运行失调等等原来固有病证的影响,不能正常的抵抗疾病的入侵,这样的病证就称之为少阳病;


如果人体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少阴、太阴,其中,偏于心脏功能不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的全身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少阴病,如果是因为胃肠功能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太阴病;


如果人体机能低微至极就称之为厥阴,若病情发展到厥阴阶段,即最后阶段,人体的机能就每每作最后的抵抗,若抵抗成功,人体机能恢复就能生还,反之就必死无疑,这就是古人所说“阴尽阳生”。


这么说大家也许不好理解,我们举个太阳病的例子来说吧。


一个人感冒了,可能出现什么症状呢?头痛发热恶寒、流鼻涕、打喷嚏、脉浮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当人的体表受到外面的寒气侵袭了,体表的温度下降了,这时候,人体就会觉得冷,毛孔就会随之收缩,从而达到减少发散更多热量而维持正常的体温的目的,同时,人体也会为了抵抗,把寒气赶出去,尽快恢复正常的体温,就会通过心脏来加速血液的流动,把血液驱赶到体表来达到升高体温的目的。


这个过程,对于正常的人来说,这时候运动一下,加速血液的流动,或是增加一下衣服,减少一下热量的散失,可能人体的体温就恢复正常了,就不会感冒了。


而对于那些体质较差或者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的,问题就来了了,为什么呢?


人体体表受寒了,如果人的毛窍因为寒气的侵袭,收缩关闭后无法再打开了,这时候,心脏把血液驱赶到人体体表,体表温度升高了,人体无法通过流汗的方式把多余的热量给排出去,这时候人就会就会发热,这样人体的体表的温度就会升高,人体体表温度一升高,跟周围温差就会随之提高,这时候就会出现恶风恶寒的现象。


为什么会恶风恶寒呢?因为风一吹过人的人体,热量就会散失得更快,所以就产生恶风恶寒的现象,当人体体表的温度跟周围的温差越拉越大,人的恶寒感就越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热的病人会觉得很冷,就算围了几床被还是觉得冷。


同时,人体为了抵抗寒气,不仅血液会加带流动,水液也会加速流动,这时候就会出现流鼻涕的现象,鼻压增高鼻腔受到刺激所以就会出现打喷嚏的现象,血瘀积在头部的血管,自然就会头痛,特别是太阳穴病痛得厉害,血液趋于体表,自然脉象就表现了脉浮了。


我们上面讲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人体对外面寒气入侵而进行正常的抵抗,所以就称之为太阳病。


对于上面这些问题的解释,前辈医家们是很少有这样的讲解的,但是,我们前面说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中医模型,要用现代的医学成果来融会前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的努力。

对于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的概念的理解问题,在这里我就先不展开说了,因为在这里展开谈,不仅篇幅长,而且会跟后面的讲解重复,所以在这里就先不说了,等到后面正式讲解各章内容时才做全面的讲解。不过,大家可以参照对太阳病的理解自已先试着进行解读,


第二个概念,关于“营、卫”的理解。


什么是营?什么是营气?什么是卫?什么是卫气


对于“营、卫”问题的解说,前辈医家们也是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看法,而且在运用“营”“卫”解释中医现象时,经常也是越说越糊涂,让人越看越不明白,其实按照我个人理解,这并不是不能说清楚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其实“营”就是“荣”,就是荣养,就是营养人体的物质,也就是血液;气,就是功能,营气、荣气,就是血液运行的功能,我把它叫做“血运”。


为什么说“营”是血呢?“营气”是血的功能呢?


在《素问•痹论》里有这么一句话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能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邪客》也有一句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内经》里面的这二句话,说的是血的生成和功能,也证明我前面说的,“营”就是指血,“营气”就是指血的功能。


那么,什么是卫呢?什么是卫气呢?


我个人认为,“卫”的意思就是护卫,指的就是人体的的津液、水液包括淋巴液,它是运行于血管壁的结缔组织之中的水液,护卫在人的血管之外。“卫气”,指的就是人体水液运行的功能,所以,我把它称之为“水运”。


为什么说“卫”是人体的津液?“卫气”是津液的功能呢?


《素问•痹论》里有一句话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灵枢•本藏》也有一句话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以上《内经》的这二句就是证明。


那么,“营”和“卫”是什么关系呢?


学过《生理卫生》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人的血管布满全身和各个脏器,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就在血管末端,深入各组织的内部,其外面就是组织液和淋巴液,而组织液和淋巴液和血浆之间是可以通过血管压力的变化进行交换的。


简单点说,就是如血的浓度太高了,外面的体液就可以交换进来,反之,如果血的浓度太低了,也可以把多余的那些津液给交换出去,事实上,我们中医经常说的“汗血同源”、“津血同源”以及“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是不是明白了,其实,“营”就是血,“卫”就是津液,所谓“荣行脉中”就是指血行于血管之中,“卫行脉外”,就是水液运行于血管壁的结缔组织(即三焦水道)之中。血与津也因其同处而得互相渗透、交换。


那么,“营”和“卫”是怎样使人生病的呢?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体全身每个部位都需要血液的营养和津液的濡养,如果人体的某个部位的血液或是津液的供应出现问题,那个地方就会出问题,人体就会生病,我们的治疗方法说白了就是使那个地方的血液和津液的运行和供应恢复正常,如果能恢复正常,当然病也就好了。


举个例子说,我们常说“目得血则能视”,如果人的眼睛供血出现异常,人的眼睛就可能因此而看不见了。如果我们把眼部的供血问题给解决了,眼病当然也就好了。


为了概念的明确和便于理解,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就重点地运用“血运”和“水运”二个概念来进行解释一些病理和药理的问题。


举个例子说。


伤寒论》里面有一句话说:“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对于这句话的讲解,我也许就会这么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胃肠是人体血运、水运的开始,是脉的根源,胃肠的或寒或热,都能通过影响人体血运、水运之正常运作从而影响人体脉象的变化,例如桂枝汤证、白虎汤证等等都是因为胃肠的寒热变化,影响了血运、水运的变化,所以人的脉象也就随之改变了。”


第三个概念,关于“三焦”的理解。


三焦”的问题也是以前很多医学大家一直都没有搞清的问题,一直到近代名医唐容川先生才提出了三焦油膜说,张锡纯先生更是进一步进行了阐发,陈潮祖教授最后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从而解决了关于三焦的概念问题。


对于三焦油膜说,虽然现在还有不少人并不认同,可我认为,关于“三焦”的问题,以上三位前辈的解释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解释相应的病理,只要掌握了关于“三焦”的概念,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了。


那么,什么是“三焦”呢?


我们先讲个故事,小时候,家里养猪,等到猪可以宰杀卖钱的时候,家里就会请杀猪的到家里来杀猪,我就特别喜欢站在旁边看,而且是经常的“全程跟踪”,从把猪脚绑住按倒放血一直看到把猪肉切成一块一块地卖,整个过程,无一落下。那时候我就发现,新宰杀的猪,在它皮下肉上、腹内、五脏各处都有一种家乡人称之为“网纱朥”的结缔组织的东西。


现在我明白了,那种称之为“网纱朥”的结缔组织的东西就是猪的“三焦”,这可不是开玩笑,说实话,猪可也是高级动物,它的身体的结构和人体是结构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现在言归正传,人体的三焦,指的就是发源于肝,周身上下无所不在,且内连五脏、外布皮里肉外的膜腠,是一种网纱状的类脂肪性结缔组织,它跟血管一样,遍布于人体全身各处,所以唐容川先生把它称之为“网状油膜”。 


当人体饮食进入胃肠之后,经消化后的营养、津液、水液等等就会被被吸入三焦,输布到全身各处。


我们中医把接近于皮肤处的那部份的三焦称为“腠理”,人可以通过腠理把人体的代谢产物送至皮肤,并且通过皮肤的毛孔排出体外,这就是“汗液”。


所以说,三焦就是人体体液的运行通道,而人体的淋巴系统其实也是三焦的一部分。


因为三焦发源于肝,所以陈潮祖教授认为三焦属于肝系之一。


陈潮祖教授认为,肝系包括肝脏、胆腑、胰体、筋膜、三焦、眼窍六个部分。肝脏之内有肝管与胆囊相连,胆管上接胆囊,下与输送胰液的胰管汇合,与小肠上端相连,给成肝胆管道系统,由肝系筋膜及其膜外组织间隙组成的三焦,遍布全身上下内外,介于一切组织之中,同样由筋膜层层包裹组成的眼球,内通脑膜,下通三焦,是肝之外窍,这就是肝开窍于目、肝主津液、肝主疏泄、肝主筋膜等等说法的由来。


现在,我们是不是明白了,三焦就是人体的水道,它跟血管一样遍布全身,而且是跟血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三焦就再也不是有名无实了,而是人体实实在在的人体组成部分,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明确了三焦的概念,其它很多中医的问题,也因此得到了解答。


解决了上面的三个基本概念问题,并作为接下来书的讲解基础,相对来说,听起来也许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