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1.麻风病,可见局部麻木红肿、眉落、目损、鼻塌、唇裂、足底穿等症状。大风子辛热燥烈有毒,既能祛风燥湿,又能攻毒杀虫,为治麻风病之常用药,治可选用。单用甚少,多入复方,内服外用均可。如《普济方•诸风门•大风癞疾》治大风疮,以本品烧存性,研细罗过,与轻粉等份研匀,若疮面干燥以麻油调敷,若疮面湿烂则干掺;又有换肌丸,以大风油一两,苦参末三两,并入少量酒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并以苦参煎汤热洗患处,可治诸癞大风疾。《解围元薮•卷四》大风丸,以大风子为主,配伍防风、苦参、蝉衣、全蝎等为末,米糊为丸梧子大,每服15丸,空腹茶水送服,日3 次,治大风眉目遍身秽烂。20世纪50~60年代,江苏、浙江、广东、上海、辽宁等地,在老中医秘方或古治麻风验方的基础上,制成多种含大风子的内服丸药,治麻风病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大风子毒性较强,今之临床作内服者亦不多见。
取本品攻毒燥湿之功,又可治梅毒湿疮,多与轻粉等攻毒除湿之品配伍外用。如《岭南卫生方•卷中》治梅毒疮方,以之6g、轻粉3g,为末,外涂。
2.本品通过祛风燥湿杀虫,又兼止痒,可治疥癣湿痒。多入复方外用,如《疠疡机要•卷三》大风子膏,以之配燥湿杀虫止痒的白矾、轻粉,共为细末,柏油和匀外涂,治一切疮疥脓痈。《血证论•卷八》大风丹,以之伍硫黄、雄黄、枯矾,共为细末,灯油调涂,治癣痒诸疮。
此外,还可治座疮、酒齄鼻及皮肤皲裂等。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按语备注
大风子,原产东南亚泰国、缅甸等地,大约在宋代传入我国。南宋《履巉岩本草》、《仁斋直指方》、《续济生方》等书中即有以大风子油治“诸癞大风”的记载。《宝庆本草折衷》在桐油条下首次记载了大风子油的产地、性状及功用,云外用治“大风恶疾”、“疮痍疡疾”、“驱头风”,并指出此油是蕃国人用一种木本植物的种子榨取而得。元代《岭南卫生方》以其“治杨梅疮”。明《本草品汇精要》只载其名,未言其功。迨至《本草纲目》才对其功效作了详述。
今之所用大风子,除上述2种外 ,还有缅甸大风子、印度大风子,性味功效与泰国大风子相同,且印度大风子被认为是质量较好的大风子。另有同科植物马蛋果(Cynocardia odorata R.Br.) 产于云南东南部。种子含油约37%,其成分类似大风子油,可治麻风病与象皮病,据有人考证本种为本草的大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