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瀹骈文》中吴师机外治法与内治法之间的关系探究(陈燕清)
摘要:吴师机是清代著名外治医学大师,《理瀹骈文》是其结合前人治病理论和自身临床实践创作而成的一部外治专著,该书理法方药齐备,是中医外治法完善的标志,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内治法传承千年,经过了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是中医治病的主流方式,两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医学治疗体系。本研究将结合书中相关内容,从理论渊源、辨证原则、治疗方法、起效途径、组方用药特点等角度,探讨内治法与外治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临床复杂病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吴师机(1806-1886年),字尚先,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行医之时恰逢太平天国战乱,百姓贫苦,疫病流行,为更好地应对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他广泛参阅中医经典著作,内容遍及古、今、时、经之论,穷毕生心血将前人的治病经验与自身临床实践融会贯通,创出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医学体系,被称为外治之宗。其所著《理瀹骈文》一书理法方药齐备,是中医外治法完善之标志。内治法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与伊尹《汤液经》的出现,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历代名家的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中医治病的主流方式。《理瀹骈文》书名出自道家养生典籍《子华子·北宫意问篇》之“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旨在阐明外治与内治法同出一源,理同法异,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下面结合书中的有关内容,探究外治法与内治法之间的关系。
1 内外治法之间的联系
1.1 内外治理论相通,同出一源
《理瀹骈文·略言》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若云外治不可恃,是圣言不足信矣。”六淫之邪多从外入,凭借外治法予以祛邪截断更加直接,历代经典中并未教人专以汤剂内服治病,应当将内治法与外治法同等看待。同时,吴师机认为外治法的出现实际早于内治法,书中博采诸家,引经据典道,其云:“《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仲景桂枝汤治风寒,调和营卫,实祖于此。”故精研外治并非妄变古法,而是一种返本归元之道。昔日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变汤液为外治,在临床急重症的治疗上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思路。
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可见外治与内治在理论上同出一源,从本质上讲,都是借助药性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只是落实到具体操作方法上各有千秋。吴师机曾专门对一些诋毁外治之人言道:“有讥外治为诡道以欺世者,不知道即近在人耳目前也。”其实外治法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境界,除了人们平时的饮食药膳属于内服调养层次,其余对身体有益的行为皆属外治范畴,如晨起擦面、饭后摩腹、临卧濯足等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极少有人将其视作治疗手段,而这恰恰达到了未病先防之境界,“近取诸身甚便也,何尝必须服药乎”。因此内外治法同出一脉,皆源于生活实践,本意都是为了更好的防病治病,只是由于着眼点不同,使得两者在治疗特点和手法运用上有所差异。
1.2 内外治都需通贯医理,辨证明白
《理瀹骈文·略言》云:“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通彻之后,诸书皆无形而有用,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通过对书中大量相关论述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吴师机创立的理论当中,理法方药乃是一个严密的治疗体系,共包含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其中理是核心,在全局中占有主导地位,直接决定了整个体系层次的高低,无论内治或是外治,都只是在理指导之下的治疗手段而已,目的都是为了将医家的治疗思想完整地贯彻实施,处于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倘若不能做到通贯医理,将治疗法则了然于胸,无论内治还是外治都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发挥出最佳疗效。明理的关键是以经典为师,对于《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典籍以及诸家之注解必须精研细思,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将经典理论同临床实践相结合,“师法古人心,不袭古人迹”,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实际应用的理论体系,如此方可提纲掣领,后续处方用药皆有法可依“。治病能通阴阳之理,则诸方无不可移借者,不必拘于某症,某方,某经络,某部位也,善悟者其参之”,外治之道不外乎“天地万物之理,与前圣相传之心法”,能够精通此道,临证之际必能“操纵变化自我”,达到与内治同等的效果。
对于外治辨证之法,书中论述道“治病必先辨证,外内虽殊,医理无二,必知内治之法,然后可用外治之法……能通其理,则辨证明白,应手得心,具有内外一贯之妙。”吴师机认为内治与外治法在医理上相互贯通,同出一源,欲得外治之大成者,必先通晓内治之理法,尤其是辨证论治之道,掌握精熟之后,可达到内外一贯之境界。“用者惟当分三部,约六经,察五郁六郁,升降清浊,以和阴阳,并参古针灸法,以知上下左右前后之所取,则无往而不应也”。吴氏外治理论体系中融合了《内经》脏腑、病因辨证,《伤寒论》六经辨证和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在此基础上又借鉴了针灸、按摩、导引之理法,如此深厚的底蕴使其能够充分吸收借鉴古圣先贤的治疗经验,所创外治手法灵活多变的同时法度严整,将外治之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看似驳杂繁复,实则与《内经》中“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观念相符合。
2 内外治法之间的区别
内治与外治法之间并无优劣之分,两者均有其适用范围,为了更清楚地阐释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所在,吴师机从各个角度对内治和外治做了详细的比较。下面选取《理瀹骈文》中部分内容,从治疗方法、作用途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色几个层面探讨两种治法之间的差异性。
2.1 治疗方法
吴师机的外治法核心是通过三焦辨证法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三焦治法为总纲,配合膏药贴敷,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进行调整变换,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置于鼻内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可以开布宗气以行呼吸;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可以流行卫气以司开阖;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可以通天地之气,蒸腾营气,以化精微。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与下焦肝肾气机相通,五脏六腑之精气相互化生,此三法虽分上、中、下,然临证之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换,将三者融会贯通。三焦治法相互配合可以扩大治疗范围,对病邪起到“分杀其势”的作用,同时亦使局部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三焦治法之下,尚有涂顶、覆额、点眼、煎抹、炒熨等辅法,结合膏药外敷,可达到以纲领目的效果,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的外治体系。
与外治相比,内治法相对精专,主要是依据药组理论将配伍后的中药煎煮、内服,通过中焦脾胃运化吸收,使药物在体内按照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特性,经由气血运行输送到全身各处发挥药效,整个过程全部在脏腑内进行,一旦服药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其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医者针对病情辨证用药的精确程度,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倘若能够掌握内治之精髓,药力可直达脏腑,效如俘鼓;但对于理论功底薄弱者盲目使用内治法也存在很大风险,而外治法具有由外而内的作用特点,对于行医之人的用药精准度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安全系数更高。
2.2 起效途径
外治法作用途径与内治法不同,药物通过“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的方式,透过皮肤黏膜屏障进入外周血液以及人体组织液循环系统,进一步转运到患病部位发挥治疗作用,这种方式使得外治法在运用当中能够发挥出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对于病位较浅的患者,外治法能够“见病则治,不走迂途,中病即止,亦无贻患”,绕过人体内的种种窒碍,直达病所、作用迅速、捷于服药;而内服药物必须先进入脾胃,然后由胃分布,如此散而不聚,不若膏药之扼要。
其次,由于外治“导达非由脾胃,既无伤水谷之精;功伐不连脏腑,亦免迫阴阳之变”,不会像内服用药那般直达脏腑,药物本身的偏性也不易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使得医生对于药物的掌控性更强,水谷之精气能够正常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副反应。作用途径上的区别决定了两种治法适用范围的差异性,对于病位较深并且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以中焦运化为核心的内治法在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上效果更加显著;当病位尚浅或症状比较复杂,尚无明确的治疗药物之时,内治用药风险更大,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此时运用外治法“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以治病”,初始在皮肤外小试,一旦有过失容易更改,不至于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适合于那些本身气血两衰不能胜药的群体,在临床上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圆通运用内外之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3 组方规律
《理瀹骈文·续增略言》云:“盖汤主专治,分六经,用药一病一方,日可一易,故其数精而少。膏主通治,统六经,用药百病一方,月才一合,故其数广而多。”内治法在组方上的特点是:用药精准确切,量少而专,1剂药方重点针对一种病证,然后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药物组成,对处方进行随症加减,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即使是简单几味药的配伍也能够发挥出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四两拨千斤之意,其中关键在于医者对药性与剂量的精妙掌控。而吴师机认为“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汇而集之,其统治也固宜”,贯通医理之后可根据病机特点和治疗原则,于医书中选取“官方之素效者,与秘方之奇验者”,以一方为主,如汤之有君药,参以二方三方,如汤之有臣、佐、使药,共同纳入膏方的配伍当中,再根据病情的变化对方中药物细节进行灵活调整,如此方可取得通治百病之效。这样一副膏方能够使用很长一段时间,方中用药种类繁多、剂量庞大,如书中记载的清阳膏、散阴膏等五大膏方药味动辄上百,看似杂乱无章,细分则井井有条,其方广博有序、大而不乱,理法方药的思路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无不体现着医者扎实深厚的中医功底和对药组理论的精通。二者广博精专,相得益彰,内外相合方为万全之策。
2.4 用药特点
《理瀹骈文·略言》云:“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与内治相比,外治用药首先体现在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类药物的运用。这些药物多有辛香走窜之性,具有行气活血、开窍通络之效,其芳香透达之力可以率领群药透过皮肤腠理,渗入经络、脏腑而直达病所,是诸药进入人体之动力。同时,芳香之药还具有醒脾阴、透心气、合五脏的作用,能够调畅中焦气机,祛湿化浊,以其清正凛然之气,而奏扶正祛邪之效。
其次,外治用药多为气味俱厚、大辛大热、攻逐力猛者,药气浓烈,药性偏强,有通贯内外、扫荡诸邪之效,有时甚至不避药物之毒性,吴师机解释为:“南星木鳖之毒,入油则化。又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统领健儿,斩关夺门,擒贼歼魁,此兵家之所以制胜也。”由于外治膏方制作方法的独特,以及皮肤腠理的屏障作用,使得外治用药不能像内服那般直达脏腑,必须借助味厚力宏之药方能斩关夺寨、透达表里、运行周身,充分发挥出膏方的治病之力,否则病重药轻,施之无用。
反观内服药物,由于其作用迅速,直达中焦,对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非常显著,药性和药量上的细微差别都会使得机体内阴阳平衡状态发生转化,因此其用药一般比较平和,对于辛香走窜、攻逐力猛类药物的使用一般较为慎重,以免过用戕伐正气。
3 内外治总为愈病,不可偏废
中医学的治病理念是按照《内经》“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思想,凭借四诊合参,分析判断体内脏腑气血功能的盛衰虚实,然后通过药物、针灸、贴敷等方法对其进行调节,恢复人体正常水平,达到阴平阳秘的气血冲和状态。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无论内治法还是外治法都只是治疗手段,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的方式,激发和调动人体内部潜在的生命力和自愈能力,依靠人体自身组织机制,促进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有序化运行。《理瀹骈文·略言》云:“总之,内、外治皆足防世急,而以外治佐内治,能两精者乃无一失。吾为医家计,似不可不备此外治一法,若谓吾薄内治则吾岂敢。”
吴师机创内病外治法的初衷是为弥补单纯内治之不足,避免因治法上的偏差造成病情的延误,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体系,并非否认内治之功效。在他看来,真正的医家应当心胸宽广,将内外治法同等看待,不可有古时“文人相轻”、“儒老相绌”之弊病,在医门中相互低毁。“伤寒杂病,自昔为昭。带下小儿,随俗而变;有膏有药,或贴或敷,外治均通内治,古人不欺今人”,吴氏认为临证治疗要坚持“睹症识名,观方悟法”的原则,效法仲景和扁鹊那般“随俗而变”,无论内治外治,总期愈病,不徒好为高论。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内治法与外治法相比,在基础理论、辨证方法的层次上是相通的,而在具体的治疗手段、起效途径以及组方用药特点上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理瀹骈文》本身是一部以外治为主的医学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外治法可以替代内治法,吴师机在书中反复告诫人们:临床治疗必须以实用、有效为第一要义,切不可将内治法与外治法相互割裂。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内治法作用直接,但具有不可逆性,对行医者本身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外治法起效较缓,但治疗手法灵活多变,且治疗风险较低。两者恰如太极图、回文诗一般阴阳相契、辨证统一、相辅相成,在中医治疗体系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将二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达到内外合一的理想境界。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2021年第39卷第3期,作者/陈燕清。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