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两传:论伤科学习中的「思惟观」
古人说:「功多艺熟」,这句话用在伤科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伤科的手感,一定是在千锤百炼之下形成的,但许多伤科医者(不管是医师或推拿师傅)辛苦做了一辈子,却还是培养不出手感,其中差别在哪里呢?因为许多医者面对病人一辈子,都只照着他的老师所传的办法,去治疗病人,从不去辨别清楚病人身上筋骨结构错乱的情况和原因,只会制式的操作一些技巧,转头、抖肩、拉手、扳腰、抬腿、扭踝、掌推、肘压的,不管病人的体质虚实,病情新旧,堪不堪受,一概照病人主述搬演套路,像这种医者就和我上面所说的「功多艺熟」是有所出入的,因为没有办法锻炼出我所说的「手感」,一种借着手触,如实的看见了解病人身体结构上的错综变化,一种如实看见而能清理病人身上的障碍,依着次第顺着脉络肌理去还原病人的结构。少了这份手下的「清明观看」,无论做了多少功「艺」都不会熟成的。
那要如何才能功多而后「艺成」呢?许多的学弟妹们常常感叹我有一双好手,因此才能「看见」筋骨结构变化的来去,彷佛我的手是因为质地与人不同,才有此特异功能,所以也就有许多人问我当年手泡牛奶的事。没错!当年我的手质地不佳,太硬太粗,在许多筋膜微细的觉受上有困难,我的师父要我泡了三年牛奶。但许多手比我质地细腻得多的学弟妹们,依然看不见我手下能看得见的东西,所以其中的关键并不在质地,而在「思惟观」上。在这种清明直观能力的养成过程,不必透过语言、文字就能够有思惟的作用就叫「思惟观」(直观)。
观,就是观照,一种直观,清楚明白的看见的意思。所谓看见,并非单指眼睛,而泛指五官(眼、耳、鼻、舌、身)清楚明白的觉受。修练的起点,总是要找到一个清明正确保的立足点,无可置疑的清楚明白看见,然后依着这个立足点,思惟探索与这个立足点在理上相关的应然存在,再用觉受(直观)去找寻探索的结果,找到时会再看到其它东西,就是会再找到「理体」的一部分,而后再思惟观(直观)再看见,如此便能逐渐看见并澄清「理体的总相和内在关联」,进而能掌握整个理体,而能体用兼具。
拿我伤科的学习来做例子说明。一开始跟着师父学时,师父对病人的主述,不管是网球肘、腕管隧道症候群、肱二头肌肌腱炎、还是足底筋膜炎,他的诊断一律是「骨头跑掉了」!对于我一个医科科班毕业的学生,又在西医医院中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医生,实在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诊断背后的意涵,尤其是肱骨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要「跑到哪里去」?但师父治疗的效果又完全让我在学校学的知识系统瓦解,因为师父是对的。师父告诉我所谓「骨头跑掉」,就是你摸骨头时会「打(顶)到手」!唉!师父再也说不出更多的解释,一付你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再多说也无用。于是只好自己去探求。
经历过无数挫折以后,有一天在仔细比对病人两侧肢体之后,终于有了一种了悟,原来错位的关节(骨头跑掉了)就是这种感觉。在以病人为师,摸过无数疼痛的关节后,终于确定这种不太平整,关节上的组织比较紧硬,摸起来不滑顺会打(顶)到手的感觉,就是师父说的「骨头跑掉了」!然后我就一直去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过无数的推论,反复手下探求,有一天忽然觉得自己想通了,原来骨错缝上,错位的不平顺感来自于上面韧带肌腱的扭转、扭曲,于是在病人身上去验证,果然就能够看清绷紧的韧带是什么样子,扭曲的肌键是什么样子。而且这种扭曲或绷紧的感觉会沿着关节往上下延伸。于是我再思惟为什么扭曲的筋会往上下延伸。当我想通了骨头歪掉是被筋拉歪了,筋是跨过一个或两个关节的时候,在进行触诊时,触摸的实质范围,就忽然扩大到整个身体。且再想通并且触证到跨关节的肌肉连结是骨架歪斜的原因,这种反复的思惟之后,不必透过语言、文字,便能作分析,就是「思惟观」(直观)。此训练已经进行了两年。
我的知识系统的建立,及对「理体」的探索,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惟观上的。在这种思惟观下,所观的不只是一个点,还包含一个系统,且不只静态的观,还包括动态操作下的直观掌握,这种对动态的掌握也是一种观。在思惟观下,觉受由一个点扩展而至一个面,一个系统,而这一个系统在无数的思惟反复推演过后,系统内的每个点之间的相关性变得清清楚楚。点与点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直觉(反射)而不待思辨。就像是在自家中,坐书桌前,起心动念要方便,不待思辨就可以直接走到厕所一般。
在伤科操作上,就触诊而言,举个例子来谈思惟观(直观)呈现的结果。如果手掌搭在膝盖上,膝的骨位、筋的走向、筋膜的张力便会很短的时间内,如灯亮起般在手下清晰起来,这种感觉会由手掌往外拓展出去,至踝及骨盘为止,且可模糊或清悉的看见身体体轴的变化。再如双手搭在病人两肩,则可看见肩带至肘的立体图像、体轴的转折、肋骨的变化与骨盘的对位。但这并非代表我手所触的实质内容和其它的学弟妹们的有所不同,而是我面对所触摸的细节,比如说筋的些微突起、转折、骨缝的不齐等,能明了其中所代表的涵意,这是因为我做过无数的思考推演,所以那些细节在我的手触之下,便清楚呈现其中的关联而不需经过思辨。在这种思惟观(直观)下所能掌握的内容随着对「理体」的探索渐多,而每个直观下所能掌握的「单位」内容就越大。比如说一开始只能掌握踝,后来渐能掌握整个踝与足弓,而使触诊下整个足步变成一个单位体。认知及在操作单位上所能掌握的单位内容愈大,则所能思考及探索的问题范围便愈复杂。比方说一个病患同时具有腰痛、肩颈痛、膝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而触诊时的检查单位,如果是一条条肌肉,一根根骨头,那就很难去厘清各个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检查的单位是足部一个单位,肩带是一个单位,体轴是一个单位,那要厘清三个单位间的关系,就容易的多了。
不只是在静态的检查上会运用到思惟观(直观)的概念,在动态的治疗上,运用的也是这种同样的「心法」。只是「理体」由静态的结构间的关系,变成动态的筋骨膜间的互动而已。这时触证的对象一开始时变成一条筋的还原与一根骨的归位,进而透过思考探索与反复触证,变成一个关节的整复。在整复时手下相关筋骨间的互动,了了分明,此皆由点滴触证与思惟相互堆栈而来。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是有些人开了一辈子的车也不会甩尾,甚至更别说用甩尾过弯了,因为那必须要对油门及剎车有过无数的思惟及触证才能做到,完全掌握在不同的弯度和斜坡时所需要的油门及剎车,才能顺畅完成甩尾过弯的动作。这时的直观(或称反射下意识吧!)动作,是不可能进行思辩的,纯粹是一种感觉(或已成就的技术)而已。
思惟观(直观)的成就,常常把一个复杂的动作系统当作是一个思惟观(直观)的单位,而这个单位是不须再用语言、文字去思惟的,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比如说一个投手,针对打击手的特性,而拟定投球策略,思惟的是指叉球、滑球、伸卡球、直球这些单位须如何交互运用,而在场上投球时,这些思惟单位不待再思惟的,因为已经成就了一种思惟观(直观)。就像在伤科的操作中,要整复一个病人,从足弓、手腕、肩肋、骨盘都要考虑,这时如果思惟或是能顺利操控的只是停留在一根根骨头,一条条肌肉,如何能拟定调整全身的策略,比如说先四肢而中轴,或先脚而后手等。如果思考的单位是肩带、手部、腰肋、足部,就能清楚拟定一个全身调整的计划,这就是无数触证与思惟形成的思惟观(直观)。
黄易写的「大唐双龙传」(时报出版社出版)中,有一段就是思惟观总成的表现,极为精采,引述如下:
「一叶轻舟,横在浪涛汹涌的大河离岸五丈许处,随着浪涛摇摆起伏,竟没被水流冲带往下游去,船上坐着一位峨冠博带的老人,留着五缕长须,面容古雅朴实,身穿宽厚锦袍,显得他本比常人高挺的身形更是伟岸如山,正凝神垂钓,颇有出尘飘逸的隐士味儿。寇仲看得眉头大皱,心中叫苦,忽然一个耸身,落在轻舟另一端,向安闲宁适坐在船头的高人微笑道:「小子寇仲,特来向你老人家请安问好。」
被誉为中原第一人的「散人」宁道奇嘴角逸出一丝笑意,仍凝神注视手中垂丝,忽然面露喜色,像小孩子得到宝物般嚷道:「上钩啦!」鱼竿上提,钓到的鱼肯定重达数十斤,整条鱼竿竟吃不住牵力的弯曲起来,看得寇仲目瞪口呆,心想又会这么巧的,是否因自己运道好,屁股尚未坐稳既有大鱼上钩。宁道奇脚旁的鱼篓仍是空空如也,这显然是宁道奇钓到的首尾大鱼,不过若此鱼确如钓竿呈示的重量,保证塞不进小鱼篓去。
钓丝缓缓离水,赫然竟是空丝,没半个钩子。寇仲骇然瞧着仍是给扯得弯曲的鱼竿,浑身发麻,背脊直冒凉气。世间竟有如此玄功。鱼丝在半空荡来荡去,宁道奇就像真的掉到大鱼般一把揪着,手中还呈示出大鱼挣扎,快要脱钩,鱼身湿滑难抓的动作景象,全无半点做作,真实至令寇仲怀疑是否确有尾无形的鱼,给钩在无形的钩子上。一番工夫后,宁道奇终把无形的鱼解下,钓竿回复本状,宁道奇熟练的把「鱼」放进鱼篓去,封以篓盖,然后朝寇仲瞧来。」
文中宁道奇表现的功夫,就是思惟观成果的具体表现,即便你有宁道奇的功力,但如果没有真正深入观察思惟钓鱼过程中人鱼的主客互动,是不可能做得如此栩栩如生的,那是在一个动作与一个动作中,不假借思索、不用语言、文字的直观展现,才能如此逼真。
一切中国的固有传统功夫,都须经过思惟观的训练,必须有许多不假思索的掌控才能表现出气韵流动。而因每个人的触证内容,思惟特性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独特神韵。不仅中医如此(不只是伤科),武术、围棋、书画、琴艺莫不如是。因此流传深远的中国学问,没有一样是能速成的。
近日甚为流行一本书,萧宏慈先生写的「医行天下」,已造成一大堆的「拍打」热潮。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萧先生在前面讲了他学了‘几天’的「点穴」、「拉筋」、「针灸」,便到处治疗而有无比神奇的疗效。无数有执照却治病无效的医师所医不好的病人,到了他手下,两三下便改善大半或痊愈。或许萧先生具有宿世不可思议的神医因缘,或天医星下凡,才可能有此情况。但依我对传统学问的理解,他所说的这些治疗的故事,当小说听听就好,不可当真,因为传统的修炼如果可以这么便宜得到,那对这个传统的真实传承者,就是一种污辱了。人体是个无比复杂的系统,筋骨、气血、意识、神灵皆有独立运作的功能,且交互为用,非经多年深思累积无法明了,更别提用思惟观(直观)方能掌握调理的。所以萧先生的书看看就好,别让外人看中医的笑话!
※文末附记:
思惟观的概念是我泰山师父教我的。我给师父看过上文后,他为我的文章加了下面一段附注。感谢师父的教诲。
思惟观—直观:就是于参究一件事或找一个答案时,不必透过语言、文字就能有思惟的作用去分别对或错,并且知道为何对?为何错?均不用语言文字,此功夫叫思惟观-直观。但先要有正确的知见及基本定功,多练习,方能「功多艺熟」有所成就。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