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正骨流派的两大派系:刘寿山和夏锡五
爱新觉罗·伊桑阿是早期绰班御医的代表人物之一。《清史稿》记载:“觉罗伊桑阿,乾隆中,以正骨起家,至巨富。其授徒法,削笔为数段,包以纸,摩挲之,使其节节皆接合,如未断者然。乃如法接骨,皆奏效。”
由此可见,伊桑阿十分重视接骨的手法和基本功训练,并且对正骨八法的“接”法理解深刻,技巧纯熟,对接骨的要求也很高,要严丝合缝如未断时一般,自然愈合 快,功能恢复也好。
另一位十分重要的绰班御医代表人物是蒙古医生长德寿田。他生活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传授弟子有怀塔布、桂祝峰、景隆、荣志、崔海峡五人。德寿田在传承中注重正骨八法中的摸法,要求上驷院绰班处的御医们必须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做到“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在诊断正确的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务必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在功法、功力的传授上,德氏强调要两者兼修,不可偏废,指出练功时要意念归一,治病亦然,并传有如意棒练功法。
清亡后,其传人从宫廷走向民间,逐步形成了以刘寿山、夏锡五为代表的宫廷骨伤手法流派的两大支系。
刘寿山治骨伤病,历近60年,并致力于教学、临床工作,在编撰教材、课堂讲授的同时,还注重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中医骨伤人才。
刘寿山认为人体的骨骼有明硬骨、软骨及额外骨之分,并且 具体指出明硬骨204块,软骨64块,髌骨及牙齿称为额外骨。
“明硬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骨骼系统;“软骨”所指较为复杂,其中有些是软骨,有些则是较粗大的韧带、肌腱等组织。
刘寿山认为人体的筋有485条,按其所在部位和作用命名。同时提出在脊柱、四肢各大关节及手足部位均有“伸、屈、力、通”4 种筋道,它们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协同,起着支持人体和运动人体的作用。
“伸、屈、力、通”形象地描述了筋在骨关节运动中所起的内外平衡而协调的相互关系,将部分粗大的肌腱、韧带归入软骨,体现了刘老对筋骨关系、作用的认识。
刘寿山手法区别于其他流派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套路手法,即将几个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颈 部伤筋用端提旋转捻散法。
另外一支派系代表人是夏锡五。光绪二十五年,夏锡五(1880—1960)被选入上驷院绰班处(正骨科)学习“绰班”,成为桂祝峰的入室大弟子。在绰班处学习的6年中,夏锡五因聪颖好学,肯下苦功,破例得到师祖德寿田(绰班德)的亲传;因医术精湛,至辛亥革命前夕,已晋升为蒙古医生长、正白旗护 军六品校尉衔御医。
夏锡五承“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及“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之意,认为医生首先自己要做到“心明”,要“有心、用心”“无心则无法, 心不明则法必乱”。
可见,夏锡五已经领悟到了“正骨心法”的根本含义。这一思想被其弟子郭宪和先生总结为“以心法统手法”, 并认为这是“上驷院绰班处正骨心法学派”建立的标志。
夏锡五继承、发展了师祖德氏传授的如意棒练功法—命名为松山堂夏氏功法。功法的基本要求是意念归一,即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全身自然放松,调匀呼吸,心平气和。功法的这种意念强化了心法的修炼,也为手法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赵勇 张宽。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