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摄生要义》作者初考(江凌圳 李晓寅)

求道

浏览:99

时间:2025-03-04

摄生要义》系明代养生学专著,共1卷。是书“汇宗群文,诠取要旨”,内容包括存想、调气、按摩导引、行景、饮食、居住、房中、四时、禁忌等,共10篇,在养生学领域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此书具体成书时间不详,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存抄本中《张惟恕序》后落款时间“嘉靖九年九月九日”,推其成书时间应不晚于嘉靖九年(1530)。

1 版本概述

本书著成后,以“摄生要义”之名刊行,至明万历年间,经书商胡文焕校订后名以“新刻摄生要义”,收录于《寿养丛书》《格致丛书》2部丛书,现存《摄生要义》大多为丛书本。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明厚德堂刻本可能为现存唯一早期单行刻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古籍总目》均未著录。该刻本内容较其他版本多《孙真人卫生歌》,但遗憾阙损多页,并非足本。上海图书馆藏有《摄生要义》明抄本,卷端书名无“新刻”二字,亦无胡文焕署名,推测所据底本或为早期传本,具备较高文献研究价值。

2 作者考证

根据上述《摄生要义》现存版本,作者似乎并无争议,《格致丛书》明万历刻本、明抄本等版本卷端均署名“河滨丈人著”。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与《中国古籍总目》对本书作者记载却并不一致,求证于更多书目文献,却发现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现将各观点择要录于表1中。


表1 书目、工具书中《摄生要义》作者记载情况

由表1可见,历代对于《摄生要义》作者的记述抵牾互见,年代亦相去甚远。为廓清迷雾,笔者试从本书现存不同版本、传记史志中寻求线索,辅以辞典书目及其他相关文献,对《摄生要义》作者进行初步考证,以期对医史文献研究有所助益。

2.1 王廷相说

由表1可知,载《摄生要义》作者为“河滨丈人”者有之,载作者为“王廷相”并认为“河滨丈人”乃王廷相别号者亦有之。这里存在2个问题:第一,河滨丈人为明人还是宋人;第二,河滨丈人是否为王廷相。

摄生要义》书中并未明确作者身份,但张惟恕所题《摄生要义后序》提供了推定作者的线索,后序载:“河滨丈人为谁?大司马浚川公也”,且题者谦称“后学张惟恕”。由此可推知,作者官至大司马,字号为浚川,其所处年代与张惟恕相当且稍早于张。先从官职入手推断年代,查《中国官制大辞典》,大司马为古代官名,隋以后不设,明清时期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可见宋代并无“大司马”一职,由此认为河滨丈人为明代人的可能性为大。再以“浚川”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得“浚川”为明人王廷相之号,《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载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其为“军籍,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进士三甲第31名”,《罪惟录》列传卷19言王廷相其人“礼乐律历、象纬医卜,靡不穿通”,可见王廷相字号、年代、官职均与“大司马浚川公”吻合,且精通医卦,具备撰写《摄生要义》的学术基础。明代江瓘《名医类案》卷4中“薛己治大司马王浚川”的记载亦可佐证其身份,薛己于正德至嘉靖年间(1506—1530)任职于太医院,王廷相正是嘉靖年间任职兵部,官至尚书,可见“大司马王浚川”所指应为王廷相。另据明人高拱所撰《浚川王公行状》,王廷相除有《王氏家藏集》外,“又有王氏《慎言》《雅述》《射礼图注》《摄生要义》《内台集》《奏议》及《覆奏语略》《公移驳稿》《归田稿》《阐玄述》,咸刻行于世”,言明王氏著有《摄生要义》一书。至此,明人王廷相即河滨丈人之说证据已十分充分。最后查“张惟恕”,据《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载“字子行,河南上蔡人,丹阳县令,湖广副使”,《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军籍,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进士三甲”。可知其与王廷相系河南同乡,同为军籍,晚王氏十九年取进士,籍贯、履历均符合其尊王氏为“大司马浚川公”并以“后学”自称的逻辑性,可作为“王廷相即河滨丈人”的补充印证。由上述,认为王廷相即河滨丈人。

王廷相(1474—1544),明中期诗人,“前七子”之一。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得罪宦官刘瑾、廖堂,一生屡谪屡起。嘉靖中,官至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卒谥“肃敏”。王廷相少年时曾得张纶知爱,此人精于周易先天之学,旁通养老摄生之术,尝语廷相曰:“我能意到气从,畅疏幽关,以养元祛疾。子慧,将以授子”。王廷相虽未及张纶门下,但其摄养之学当是习自张纶。查《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及《王廷相年谱》,虽未明确《摄生要义》撰著的具体情况,但确有提及此书为王氏著述之一,此外还有《王氏家藏集》等著作刊行于世。

2.2 沈㮣说

现代有多部权威书目载《摄生要义》作者为沈㮣,此说亦有一定文献依据。经查,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沈㮣《摄生要义》一卷,河上人注。㮣字一之,嘉善人,凡十篇。”乾隆元年《浙江通志》载:“《摄生要义》十篇,万历嘉善县志沈㮣著。”卷数、篇数均一致,疑为同一部书。而注者“河上人”,或为“河滨丈人”之误。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著述》曰:“㮣,嘉善人。有《诗经漫语》。此书(《摄生要义》)据旧《通志》引万历《嘉善县志》,未见。”

上海图书馆藏《摄生要义》明抄本,馆藏著录其作者为“沈㮣”。经查原书书影,其卷端作者为“河滨丈人”,但全书末页有“《千顷堂书目》沈㮣《摄生要义》一卷,河上人注。㮣字一之,嘉善人。凡十篇,即此书也”字样批注,馆藏著录应是以此作为依据。

沈槩,字一之,浙江嘉善县人。明许相卿《与端峰邵思》称其“自童岁时,夙以文章名节自厉,逮今凡七困场屋,其卓然自信者,屹不动也。为文祖先秦两汉翩翩有逸气,辞赋诗歌亦往往奥雅可诵,事亲孝,与人信,轻财好义,有国士之风”。观其履历,可知其为文人,而未见其有精于医学、长于摄养的相关记载。明抄本是目前已知沈㮣与《摄生要义》存在关联线索的唯一版本,但存在下述问题:首先此版本卷端作者为“河滨丈人”,前文已考证此人即为明人王廷相;再者据卷末沈㮣相关批注文字显系流传过程中由后世所题,且年代定晚于康熙年间(《千顷堂书目》成书于康熙十八年),作为版本依据的可靠性显低于卷端署名;且该版本亦有《张惟恕序》,古籍他序多由当地官绅、同乡耆旧、师友、子嗣、门生所作,而观沈㮣履历,与张惟恕并无交集,由其作序并谦称“后学”似属牵强。综合上述,笔者并不认为可将此抄本视作“沈㮣说”的现实版本依据。沈氏《摄生要义》或是另有其书,书名、篇幅与王廷相本《摄生要义》相当,但因种种原因未能传世。

2.3 其他《中华养生大辞典》“摄生要义”条载:①明梁绍震撰;②明李良栋撰;③明周缙撰。

梁绍震,字原东,顺德人。清康熙《顺德县志·人物》载:“隆庆丁卯领乡荐,辛未会闱乙榜”,“作《正学论》以示子孙”,“有《绪昌堂稿》”,未提及《摄生要义》。《岭南医籍考》载梁绍震所撰《摄生要义》“可见于《广州府志·卷九十二·艺文略三》”,但经查府志中实际记载为:“明番禺黄相撰”,并非梁绍震,而黄相生卒年及生平史乘无考。

李良栋,号台垣,长兴人,甲辰进士。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著述》曰:“良栋,号台垣,长兴人。万历二十三年(与“甲辰进士”有出入,甲辰年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泉州推官。《湖志·政绩》有传。《摄生要义》载郑元庆《湖录》,未见。”

周缙,字伯绅,武昌人。《明史·列传第三一》载:“洪武中以贡入太学,授永清典史,摄令事。”民国《湖北通志·艺文志·子部·医家类》著录周缙撰《摄生要义》,另有光绪《武昌县志·人物志·仕迹》著录周缙撰《摄生图说》,内容均未详。上述3人与沈㮣情况类似,同为文人,且有出仕为官经历,所撰写《摄生要义》仅见于地方文献,遗憾于未能传世,具体内容及成书过程已不可考,推测同名异书的可能性较大。

5 小结目前关于《摄生要义》作者存在上述几种观点,其中以王廷相、沈槩最为主流。王廷相说具备确凿的现实版本依据,现存版本中除厚德堂刻本无署名外,其余卷端均署其别号“河滨丈人”,历代书目文献大多也以此别号著录,且有《浚川王公行状》等古代文献记载补充印证;沈㮣说虽有《千顷堂书目》《浙江通志》等历史文献佐证,但遗憾未见相应版本存世;李良栋、梁绍震、周缙等说更是证据寥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明人王廷相编著《摄生要义》之说更为可信。

关联词条:

  • # 摄生要义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原文刊载于《中华医史杂志》2024年第4期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