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5~6条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韩立老师讲解:


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这是仲景怕上面讲了一大堆分辨这个太阳证何为不传何为传,怕搞不懂,就反推了一下。没有见到阳明证的胃家实,没有见到少阳证的咽干口苦目眩两胁胀满的话,那意思就不传,就意思让你反向思维一下。


第六条就特别重要的一条,为什么?就让你分清楚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温病,如果治反了,那时就交枪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你看他上面刚讲过,恶寒是必恶寒,这个是不恶寒发热还渴,你看说明这个热非常大,很快的就出现阳明的气分证,出现渴,但他没有恶寒发热而渴不恶寒,在中医上按照六经辨证这是阳明证。


这怎么一得病就往阳明中邪了?这就是温病的特点,所以说伤寒玩的好的人治温病多从阳明上治,也是一样有效果的。后世诸家,有人也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病,我认为不能完全的等同。但是,温病和阳明病的症状是非常接近的,用阳明的那些方法是完全可以治温病的。


他又讲了这个温病中间的风温,非常重的一种,就是发汗了这个热应该好些,结果身体反而灼热就是更热,那这时候就要注意这个是风温。他的阴阳脉并不是俱紧,而是俱浮,全部是浮,不管上部脉下部脉都浮。然后还出现自汗出,身重,这都是夹有湿的一种表现。这就是温病的一个特点,温病的一个特点的就是容易夹湿。他发作的时候,那就是昏昏欲睡,感觉神志不清,睡觉打鼾,如果是小孩的话,家里大人都能吓死。她又接着讲了,他说这个要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这都甚至感觉都是伤到神志,非常厉害,意思就是伤到阴。就在下法的时候如果下的不利的话,他会伤阴很严重,如果被火,就是用火去烤的话会发黄,更加加重。被火熏之,再逆促命期啊。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什么意思,温病一定不要用火去烤他,这是肯定的,温病是一种病毒,然后它产生的热量非常的大,那去烤死的很厉害。


我们要重点研究这么一句,就是下法。这个温病里面,近代的温病大家都讲温病下不嫌早,为什么这仲景里面讲不能下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仲景那时候的下方多采用三物备急丸,神应丸啊。古时候的下法多为温下的比较多,因为那时候寒病多。所以说,这种温下对温病那肯定是不利的,你看他会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小便失禁的症状,这个也和温病后期用这些燥湿泻下的法伤阴有关系。在温病大家,清代的这些高手们就发明了一些增液汤这种滋阴的下法。


可以说在温病那个下法里面,我们一般选用凉泻,温泻是不用的。在后期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些滋阴润下的法,要存阴液嘛,因为这个湿邪到最后他最伤阴。


其实对于治温病,我的经验来讲,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病毒性感冒了,还有所有流行性疾病,可以说,清代伤寒大家总结的这句话,就是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这句话是非常有用的,就是我们遇到这类疾病一定要老早就要考虑下法。


比如说,那个防风通圣丸,升降散,这个我们扯到不是伤寒的方子,因为讲到温病就要用温病的方子,他们对于这种温病流行性疾病是相当有效的,甚至是相当霸道的,非常的快。

现在这两年的禽流感,手足口病,可以说,用中医这种清代总结的温病方法,效果是非常好。不是像西医谈到流行病就谈虎色变,像这次北京这种病毒性的感冒,出现四百多个重症,竟然死了两百,我可以很确切地讲他们全部是误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下法,如果把下法用得早,老早就用根本不会是死了,那就是庸医绝对的庸医,不过有时我们也不能讲西医什么害人命,你不能怨恨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学的东西就那样东西。讲白了,如果他老婆儿子得了这个病,恐怕也还按这个路子去治,就他自己得了病,他也是按这个路子。治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说他们也是对中医不了解,所以说他们也是被害人,也很可怜。


温病里面常用的三个方法,我比较喜欢用的跟大家讲一讲。银翘散,上次遇到一个小孩手足口病,医院要住院,幼儿园老师讲你一定不能出来,出来传染了还得了。我说不要住院,喝个三五天就应该好了,他看我的眼神,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就是觉得你就在吹牛。但是他又不想让小孩送医院去受罪,他对我也有一定信任度的,原来其他病找我看过,就有一种试试吧那种感觉,结果三天后就好了,他特别诧异,他说中医确确实实怎么就把手足口病治好了,而且还是好的这么快。我说这老祖宗都治了一两百年了啊,从清代到现在,经验丰富的很。


所以说在伤寒里讲的下法,我认为他可能是下的路子不对,或者时机不对,但温病,是一定要重视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