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诸暨县)人,家世业儒,并数世业医。父戴士尧(1307~1349)是文学家戴良之兄。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值,号益斋,亦以医名。元至正三年(1343),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至义鸟,投丹溪门下学习。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




洪武间,以太医院石逵荐,入为御医。受朱元璋赏识,授迪功郎、正八品御医,建文初,升任太医院使。永乐元年(1402),乞归,奏章四上,方准其请。


戴氏临证,辨证细,用药准,著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本草摘抄》、《类证用药》;《推求师意》、校补有朱丹溪的《金匮钩玄》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刊于1443年,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推求师意》为阐发丹溪未尽之意而作,原无刻本,嘉靖中汪机得之,为汪氏弟子陈桷校刊,书名为汪氏所题。凡2卷。


人物简介


戴思恭医学理论,多能阐《内经》之旨,开诸家之悟。翰林学士王汝玉认为,戴思恭之医学“所得于丹溪者,触而通之,类而比之,研精殚思,明体适用……后之人能知丹溪之学者,是公有以倡启之也。”朱国桢称其为“国朝之圣医”,后人誉为“明代医学之冠”。著有《订正丹溪金匮钩玄》、《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推求师意》等。《明史》有传。


戴思恭出身于读书人的家庭,他的祖上曾经有好几代人做过医生。戴思恭从小就深受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元至正三年(1343),戴思恭和弟弟戴思温跟随父亲,徒步走到乌伤(今浙江义乌),父子三人一同拜著名医家朱震亨(丹溪)为师。当时,朱丹溪门下有众多的弟子。而戴思恭颖悟绝伦,刻苦好学,最受丹溪的赏识,所以得到的医学传授也最为精深。后来,戴思恭学成回乡,他高明的医术闻名于江浙一带地区。


人物生平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戴思恭被朝廷征为正八品御医,授予了“迪功郎”的官职。由于他治病疗效特别好,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他。


戴思恭曾为晋王治愈了肢瘫的病症。但后来,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因旧病复发而死。朱元璋大怒,逮捕了王府的御医,要将他们治罪杀死。戴思恭上前从容进言道:“我曾经为晋王治过病,并且对您说过,今日虽然病好了,但因为他的病已深入膏肓,如果再复发就性命难保,今天果然如所言了。”听了戴思恭的这一席话,太祖朱元璋才免了各位御医的死罪。


洪武三十一年(1398)5月,太祖朱元璋患病久治不愈,迁怒于御医,下令逮捕医官。朱元璋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要怕。”仍重用他。不久,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后,将诸多侍医治罪,唯独提升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到了永乐初年(1403),78岁的戴思恭因年老告辞回乡。三年后,再次被征召入朝,当时的皇帝为朱棣。早在洪武年间,朱棣尚为燕王时,因患症瘕之疾,燕王府良医正(后升院判)韩彝久治不愈,太祖朱元璋就派戴思恭前往燕京(北京)诊治。戴思恭先询问了韩彝所用的药方,又问燕王有什么饮食嗜好,朱棣答:“生芹”。戴思恭说:明白了。他一剂药下,即排出诸多寄生虫,燕王的病就好了。因此,朱棣对戴思恭十分敬重。戴思恭再次入朝时已80高龄,朱棣对他特别关照,免去了他的跪拜之礼。这一年的年底,戴思恭又告老还乡。返乡十天后,戴思恭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安葬在浦江之滨的独秀山。


戴思恭最后离开朝廷返回故里之时,朱棣曾颁布诏书“朕复招汝,汝即来也”,可见已为皇帝的朱棣对戴思恭的期待与敬重,仍然期待着让戴思恭关注他的保健医疗。戴思恭死后,皇帝传谕旨予以祭奠,说了许多称赞之辞。


学说传承


戴思恭的著作有《证治要诀》十二卷;《证治要诀类方》四卷;《推求师意》二卷;以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


戴思恭得到了朱丹溪学术的真传,在继承中对丹溪未竟之论予以补充、发挥,不愧为丹溪高足。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 戴思恭则补充说:“气属阳,动作火”,并进一步解释说:“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则根据临床,对此加以引申,指出“传化失常”是导致郁证的关键。戴思恭写的《推求师意》一书,便是本着其师朱丹溪之道,予以研究阐发,发挥了老师的未竟之意。难能可贵的是,戴思恭身为朱丹溪弟子,对丹溪的心法领悟最深,但也善于灵活运用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之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垂暮之年的戴思恭,对恩师朱丹溪仍然怀着深深的敬重。公元1405年,82岁的戴思恭离开朝廷返回故乡,十天后病逝。而就在这十天里,他还抱病祭奠了先师朱丹溪的陵墓。


宋濂在《宋学士文集·翰苑续集》中撰文称赞戴思恭医术高妙,非一般医生可及,可以看出戴思恭当时的医名。明史中评价戴思恭“人谓无愧其师云”,该是对朱丹溪这位优秀弟子的最高嘉许。


学术贡献


滋阴学说的提出,在临床医学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但由于丹溪习医较迟,兼且在学医过程中,几乎误入歧途,后来虽然获得名师之指点,但岁月不饶人,丹溪学成已经四十四岁了,难得他仍然能够在临床病症中发现滋阴之法,但是滋阴之学术在他的手中并未能够完全成熟,直到其门人戴思恭,在他的著述中修订了丹溪之学,而间以本身的学说填补其中,滋阴之学说才比较能被人了解和接受。所以在滋阴学派的发展过程中,戴思恭在其中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金匮钩玄》,朱丹溪撰,戴氏作了订正和校补,约成于1358年,凡3卷。


戴氏尊丹溪,对六郁辨证及治法,都很精审。指出传化失常是致郁关键,在郁证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说。戴氏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诸家说,俱深入钻研,择善而从,不拘一家,无门户之见。


《明外史本传》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以字行受学于义乌朱震亨。震亨师金华许谦,以上接朱子之传,又学医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知悌得之荆山浮屠,浮屠则河间刘守真门人也。震亨医学大行,时称为丹溪先生,一见思恭,爱其才敏,尽以医术传之,思恭遂以医鸣。洪武时徵为御医,有所疗治,立效,太祖爱重之。燕王患瘕,韩奭治不效,太祖遣思恭往治,问所用药,良是。思恭念何以不效,乃问王何嗜?曰:嗜庄芹。思恭曰:得之矣。投一剂,夜暴下,视之,乃细蝗也。晋王末疾,思恭疗之,愈已再发,即卒,太祖怒逮治王府诸医,思恭从容进曰:臣尝奉命视王疾,启王曰:疾今即愈,但毒在膏肓,即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一妃嗜烧酒致腹痛,治之而瘥,思恭曰:十年必复发,发则难救,后果验。思恭时已老,风雨辄免朝。太祖得疾,少间出御右顺门,召诸医侍疾,无状者悉付狱,独慰思恭曰:汝仁义人也,事无预汝,毋恐!已而驾崩,太孙嗣位,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辽。简王闻太祖语,大书仁义二字赐之。肃庄王庆靖王咸为赞咏以赐。永乐初,以年老乞骸骨,奏四上,乃许。三年夏,遣使者徵入,免其拜,特召乃进见,其冬复告归,遣官护送赉金币,踰月而卒,年八十有二,遣行人致祭。所著有《證治要诀》《證治类元》《类證用药总》若干卷,皆隐括丹溪之书为之。又订正丹溪金匮钩元三卷,间附以己意,人谓无愧其师云。
《宋濂集》:医之为道至矣,故周官有疾医视万民四时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痒疥,秋之疟寒,冬之咳嗽,上气皆分而治之,验其状而制其禄,甚为不轻也。后世官寖失职,故于其术,每择之不精,有人于此,能合于古者之道,岂不犹空谷足音之可喜者乎?如吾同县戴原礼氏是已。原礼生儒家,习闻诗礼之训,惓惓有志于泽物,乃徒步至乌阳,从朱先生彦修学医,先生见其颖悟倍常,倾心授之,原礼自是识日广,学日笃,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验,予请得而详道之。原礼从叔仲章六月患大热,面赤口谵语,身发红斑他医投以大承气汤而热愈极,原礼脉之曰:左右手皆浮虚无力,非真热也。张子和云:当解表而勿攻里,此證似之,法当汗。遂用附子乾姜人参白朮为剂,烹液冷饮之,大汗而愈。诸暨方氏子妇,疟后多汗,呼媵人易衣不至,怒形于色,遂昏厥若死状,灌以苏合香丸而苏。自后闻人步之重,鸡犬之声,辄厥逆如初。原礼曰:脉虚甚,重取则散,是谓汗多亡阳,正合经意。以黄芪人参日补之,其惊渐减,至浃旬而安。松江朱仲文长夏畏寒,身常挟重纩,食饮必热如火,方下咽,微温则呕,他医授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愈亟。原礼曰:脉数而大,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矣。椒发阴经之火,鸡能助痰,祗以益其病尔。以大承气汤下之,昼夜行二十馀,顿减纩之半。复以黄连导痰汤竹沥饮之,竟瘳。姑苏朱子明之妇,病长号,数十声暂止,复如前,人以为厉所凭,莫能疗。原礼曰:此郁病也。痰闭于上,火郁于下,故长号则气少舒。经云:火郁则发之是已。遂用重剂涌之,吐痰如胶者无算,乃复初。乐原忠妻亦苏人,因免乳后,病惊,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之上,举目则室庐旋运,持身弗定,他医饮以补虚治惊皆不验。原礼曰:左脉虽芤且涩,神色不动,是因惊致心包络积污血耳,法宜下之。下积血如漆者一斗,即愈。留守卫吏陆仲容之内子病热,妄见神鬼,手足瞤动,他医用黄连清心汤不中,原礼视之曰:形瘦而色不泽,乃虚热耳,法当以李杲甘温除大热之法为治,即经所谓损者温之者也。服参芪而安。他若此者甚众。予备闻贤士大夫恒言之,今不能悉数也。呜呼!有人于此,可不谓之合于古道者乎?夫医之为道,本于素问内经,其学一坏于开元,再坏于大观习俗相仍,绝不知究其微指惟执一定之方,类刻舟而求剑者,人訾之,则曰:我之用此不翅足矣,又何事内经为?宋之钱仲阳独得其秘,于遗经而扩充之,金之张刘李诸家,又从而衍绎之,于是内经之学大明。刘之学,朱先生得之最深,大江以南,医之道本于内经,实自先生发之,原礼乃其高弟,其用心也笃,故造理为特精,其传授有要,故察證无不中,亦可谓贤也已矣。近来京师缙绅家,无不敬爱之,服其剂者,沉痾豁然如洗。或欲荐为医官,辞不就,遂赋诗以饯其东还,且请余为序。昔者司马迁作仓公传,载其应诏所对,自齐御史成至公乘项处,凡二十有三书,治病之状甚具,予仿此义,稍陈原礼疗疾奇中者,系之首简并告周官疾医四时治證之概。世之知言君子必有所择焉,原礼之从父能轩翁,予之同志友也,幸以予言质之。
《震泽纪闻》:戴元礼浙之金华人,为医得丹溪之传,洪武中官太医院,尚书严震直病,上语元礼曰:好治之,不愈且抵罪。应手而愈。
《金台纪闻》: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常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閒,元礼意必深于术者,因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按《金华府志》戴思恭受业丹溪,丹溪一见奇之,悉语以濂洛授受之懿,及医药诸家要旨,遂以医道鸣于时。洪武中徵入朝,将属以太医院事,原礼以老病辞,授阶迪功郎职,御医,永乐初超升太医院使,既就职,以耄不任事,屡请乞骸骨,许之。濒行,谕原礼曰:朕复召汝,汝其来也。既归家,甫旬馀,以疾卒。谕祭于家,制文褒奖备至。

  • 戴原礼治产后淤血致眩案
    一妇产后病惊,身如升浮云上,举目室亦旋转,持身弗定,补虚治惊皆弗效。戴原礼曰: 左脉虽芤涩,神色不动,是因惊致心胞络积瘀血耳,法宜下之。下积血如漆者一斗,遂愈。 ...

    求道

    297

    0

  • 戴思恭巧添石榴皮治久泻
    据传,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医术高超,很多学医者都拜在他的名下。有一年夏天,朱丹溪的书友肚腹疼痛,久泻不止。丹溪翁诊脉后给他开了一帖中药,服药后不见好转。复诊后又给他开了三剂,服后还是泻泄不止。朱丹溪还没...

    求道

    709

    0

  • 戴原礼的“截疟青蒿丸” 为屠呦呦的“诺奖”打下基础 ——读戴原礼的《金匮钩玄》(田渭法)
    作为诸暨市戴思恭康养研究院的发起人,我近期拜读了他的医学著作《金匮钩玄》,在读到卷一,治疟篇,举一反三,联想到2015年10月我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又获得了我国科学技...

    求道

    902

    0

  • 浅谈戴思恭对丹溪痰证的发挥(陈翔)
    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斋,元末明初医家,出生于元泰定年间,浦江马剑九灵山(现属诸暨)一个世医门庭,受业于朱丹溪,洪武年间被朝廷征为御医,晚年任太医院使。戴氏著有《证治要诀》即(《秘传证治要诀》)及《证治...

    求道

    916

    0

  • 戴思恭《证治要诀》中的腰痛诊治经验探析(方浡灏、张洋)
    腰痛在临床中极为常见,60%~80%的人一生中都会遭受腰痛的困扰。腰痛可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脊柱结核等诸多骨伤科疾病。中医药治疗腰痛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在各自的著作中对...

    求道

    386

    0

  • 戴思恭及其学术思想浅述(黄新生)
    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斋,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戴思恭出身于医学世家,跟随朱丹溪学习医术20余年,是其得意弟子。在明初洪武、建文、永乐年间,戴思恭为御医,官至太医院使,深受3位皇帝...

    求道

    587

    0

  • 戴思恭以茶入药二则(楼海霞)
    戴思恭是明朝御医,生于元朝泰定元年,卒于明永乐三年,是我市马剑镇马剑村人。戴思恭家里数世业医,他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博学广纳,勤奋向上。1343年,戴思恭与弟随父亲徒步到义乌,一同拜在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

    求道

    743

    0

  • 戴元礼对郁症痰症的发挥(辜孔进)
    戴思恭(1324——1405)享年82岁,字元礼,明代浦江(今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人。朱丹溪的优秀弟子,明代著名的宫廷医家。著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戴思恭在朱丹溪学术思...

    求道

    1086

    0

  • 御医戴原礼
    戴元礼(1324年-1405年),婺州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名思恭,字元礼,一名原礼,以字行。一字复庵,号肃斋,世居浦江九灵山下(今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元末明初医家。元礼幼习儒学,兼及星相、卜卦...

    求道

    1135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