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指禅老人”贺季衡

求道

浏览:110

时间:2023-11-28

贺季衡(1866-1934),名钧,一字寄痕,江苏丹阳人。晚年以“指禅室”名其斋,故又号指禅老人。贺季衡幼时天资聪颖,顽皮异常。6岁从读家塾,于《四书》、《五经》等经典诵读流畅,深得其父宠爱。7岁患肠痈,寝至年余而致右足微屈,延请孟河马培之医治而愈。故此,他少年便有心于灵素。就塾于其兄之时,又习读《内经》、《本草》,于医理粗有所通。14岁至孟河,投师于马培之门下,因他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备受马培之欣赏,遂常举珍方秘籍,悉心传授。受业六年,学成将归,马培之执其手而语曰:“吾门衣钵在子矣”。




归乡行诊之初,乡人轻视其年少,试往就诊,见所用单方往往与众不同,往往将信将疑。数年后,因医术精进,不断治愈为他医不治之患者,贺季衡名声日渐鹊起。此时每日应诊者数以百计,每晚出诊必至午夜方归,无论疾风暴雨、盛暑寒冬,从无间断。来自他省邑县者,络绎不绝。有聘以出诊,有来函询诊,更有直接雇船待诊(据后人回忆,其门前的河面上经常停泊着许多船只,待病人治愈后方归),街坊邻里因故而开设了好几家旅馆,专供应诊者住宿,原来颇为冷清的南桥河沿因此而热闹了起来。同期,慕名前来拜师求学者达数十人,真可谓门墙桃李,蔚然成林,其盛况竟可与马培之相伯仲。鉴于他的医德声望,当时丹阳流传着这样的话:“不经贺季衡医治,死不瞑目”。


贺季衡爱子卓人,幼年便随父行医,贺季衡一直视为衣钵传人,倾心培育。不料民国初年,身染重疴,英年早逝。遭此中年丧子之痛,他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将逐日笔录及诊余墨审同付一炬,闭门谢客。每日只是为诸弟子们讲述医道或者探究列家医著之奥秘,如是年余。数年后,应乡里父老及江苏都督程雪楼之劝告,重新振作,把丧子之痛转为救人之仁心,又恢复“白天门诊,晚上出诊”情状,无论风雨寒暑,凡来就诊者,无不悉心施治。外省邑县求医者又是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名声远播大江南北。


贺季衡行医50余年,救治了无数生命。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每为人治病时,必先详询病情,细枝末节,不厌其烦。切脉之后,则静心思考,潜心求得其所以致病的原因,然后从容处方,至此还复审视再三,然后受方令去。经他医治者,往往效验精准确切。他嗜书如命,床头几边及随到之处都堆满列家医著,以供随时翻阅。他毕生好学不懈,当时西医学术在国内逐渐兴起,他并不管窥一见,每于西医学术怀有疑义者,必沉思而探讨,以求得理解,使中西医融会贯通。因此,他又可堪称为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他常常勉励学生:“学无止境,医学精微深奥,非浅者所易窥”、“医术微奥,系人生死,不可不慎”。


贺季衡为人忠朴,孝父母,爱子女,可谓忠厚长者,医者儒心。他长身玉立,至老不蓄须,风度翩翩,仪貌甚伟。除于医学上有神悟外,还工书善弈,性情慷慨。每年夏秋之际,凡贫苦者来乞诊,贺季衡均酌情免收诊费并赠之以医药。因其医德之广博,故而深受四方百姓敬仰,后被推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省国医馆董事。


除常年应诊之外,贺季衡勤于著述,笔耕不辍,晚年著有《指禅医案》手稿,记载了他毕生所诊治的疑难危症。曾云:“我无他长,惟症值危疑,必辨明负责,天幸果十起八九,世有知我者,庶于医案中得之”。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付印。直至1984年,由其孙贺桐孙加按、弟子许济群与王新华教授共同整理,编撰出版了《贺季衡医案》。

关联词条:

  • # 贺季衡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