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啜粥的临床意义(赖海标)
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粥多有论述。
《伤寒论》中关于汤药与粥的配合应用分别在第12条、第14条、第71条、第120条、第141条、第152条、第219条和第386条等有专门论述,在《金匮要略》中也多有论及。仲圣临床用药配粥大概有三类作用:
一.助发汗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汤证,在煎服法中特别指明,温服桂枝汤后需“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时指出需喝粥:“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描述桂枝加黄芪汤证时,同样要求“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此三方皆需喝热稀粥“以助药力”或“发之”,助药解表以发汗。其中桂枝汤证喝热粥还不够,尚需“温覆”,即盖被子捂汗,其目的是借助谷气,宣发胃气,加强发汗之力,调和营卫,使邪气外泄。
二.养胃阴
《伤寒论》第219条白虎汤证提到:“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白虎汤证热盛伤阴,取粳米煮成米汤以益气养阴、顾护胃气,并可免石膏、知母等寒凉药物损伤胃气。阳明病有三急下症,少阴病亦有三急下症,急下以存阴,为应急之法,但服大承气汤后,邪虽祛除,阴津亦损,故须啜热稀粥,以益胃养阴,否则阴津易竭。
三.益胃阳
《伤寒论》理中丸证,方后“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用理中丸治疗霍乱吐利甚而寒多不渴者,说明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服汤后饮热粥,可温胃散寒,顾护脾胃。正如徐灵胎云:“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助其药力以补散,此则饮热粥,欲助其药力以内温。”《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治疗脾虚寒盛之大建中汤,方后亦有“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可借粥之热力,补益脾气,暖胃驱寒,建立中州。诚如林礼丰所言:“服后一炊顷,饮粥者,每温养中土之气以引药力也。”
此外,《伤寒论》寒实结胸证,方选三物白散,以巴豆性热为主药,祛寒散结,利饮逐水,巴豆有“得冷性缓,得热性速”的特性,啜热粥之用意在于服药后如“不利”,则“进热粥一杯”以助泻下祛邪。如出现“利过不止”,则“进冷粥一杯”,寒性收引,用冷粥制约药力以缓泻存阴。
仲景妙用喝粥助药力或制药性,应之多验,值得重视。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