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备注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各家论述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半夏散,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少阴之邪,逆于经脉,不得由枢而出,用半夏入阴散郁热,桂枝、甘草达肌表,则少阴之邪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半夏治咽痛,可无劫液之虞。
柯韵伯《伤寒附翼》:
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证。若因于他证而咽痛者,不必治其咽。如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而吐利者,此亡阳也,只回其阳,则吐利止而咽痛自除。如下利而胸满心烦者,是下焦虚而上焦热也,升水降火,上下和调而痛自止。若无他证而但咽痛者,又有寒热之别。见于二三日,是阴火上冲,可与甘草汤,甘凉泻火以缓其热;不瘥者,配以桔梗,兼辛以散之,所谓奇之不去而偶之也。二方为正治之轻剂,以少阴为阴中之阴,脉微细而但欲寐,不得用苦寒之剂也。若其阴证似阳,恶寒而呕吐者,非甘、桔所能疗,当用半夏之辛温,散其上逆之邪,桂枝之甘温,散其阴寒之气,缓以甘草之甘平,和以白饮之谷味,或为散,或为汤,随病之意也。如咽中因痛而且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不得即认为热证,必因呕而咽痛,胸中之痰饮未散,仍用半夏之辛温,取苦酒之酸以敛疮,鸡子白之清以发声,且三味相合,而半夏减辛烈之猛,苦酒缓收敛之骤,取鸡子白之润滋其咽喉,又不令泥痰饮于胸膈也。
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人,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意也。半夏散及汤,甘辛合用,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佛郁之热也。
少阴主枢,热气不能从枢而出,逆于经脉而咽痛,为甘草汤证;寒气不能从枢而出,逆于经脉而咽中痛,为半夏散及汤证。半夏运枢,桂枝解肌,甘草缓痛。和以白饮者,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从中以达外,俾内外之经脉通而少阴之枢机出入矣,如咽痛不能服散,以汤少少咽之,取其轻捷,即汤亦同于散也。

刘军
原创投稿
畅读VIP

690

1


求道
畅读VIP

406

0


求道
畅读VIP

821

0


白术
签约讲师

722

0


白术
签约讲师

717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31

0


白术
签约讲师

1035

0

杨春肽中医诊所石头15211540698
原创投稿
畅读VIP

882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880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97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