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韩懋与《韩氏医通》:开创记载完整病历的先例

求道

浏览:117

时间:2025-03-22

01
韩懋从医之路

其父任东路总兵,戍于小河将台(今四川松潘县)。其兄韩恩,最初任四川都司署都指挥金事,后升任吏部考功郎、太常寺卿等职。
本为将门之子的韩懋,幼而聪敏,善诗能文,禀质气弱,因考科举不中,且体弱多病,乃弃儒学医。


02
韩氏医通》的由来


成化十三年(1477),多年供事边远冷寒烟瘴之地的韩父患脚气之疾。弘治十一年(1498年),韩母去世。韩父伤心悲痛,导致病情加剧,头发渐白,牙齿脱落,衰弱愈侵。无奈之下,韩父只好请韩懋的表舅华恒岍前来治疗。当时,韩懋随父身边,专侍汤药,得以跟随华恒岍学医。华恒岍离开后,韩懋便自主医药,为父治病,颇有效验。
一日,韩父命人将韩懋日常所用汤药之方书录成集,赐名《韩氏有效方》,并亲自作序。正德十三年(1518),韩父去世,韩懋远出游历,几遍天下,先后得峨眉山高人陈斗南、金华名医王山人、武夷仙翁黄鹤老人、庐山良医休休子等秘传,数年实践,医术逐渐精深。
韩懋远游行医期间,韩恩裹检家中医书,偶见《韩氏有效方》稿,命五弟韩恕加以编次。嘉靖元年(1522),在韩恩的安排下,韩懋将《韩氏有效方》加以精心补葺,内容丰富了许多,名曰《韩氏医通》,于是刻板广传。

韩氏医通》上下二卷,分9章,共95则,上卷为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下卷为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韩懋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六法兼施的医案。提出病案应包括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源、治方术六大部分,制定了较详细的病案格式。提倡“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纸为案。”不能因其繁琐而“为谋弗忠”。只有望、闻、问、切以详察内外,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源予以处理。开创了记载完整病历的先例,更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的准绳


03
韩懋中医思想和理念


在诊断疾病上,韩懋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这在当时夸大脉诊、舌诊的情况下,强调四诊的重要性,提倡四诊合参,实属难能可贵。韩懋极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写医案“首填某地某时,审风土时令也”。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对疾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又指出“阅古方,必如亲见其人察禀赋与当时运气风土,始可以德作者之意”。在《韩氏医通》所载医案中可以看出,韩懋辨证用药,时刻不忘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乃治病审察内外、重视人与自然的典范。


04
韩氏医通》所载药方


韩氏医通》所载补益之法也非常详备。如治痰良方霞天膏,妇科秘方女金丹,外科妙方滇壶丹等。自制诸方,亦简而精妙,如治疗老年咳嗽、气逆的三子养亲汤,防治瘟病的五瘟丹,健益小儿的七味保婴汤等。

关于《三子养亲汤》小故事


传说有三位士人,其父母年事已高,但常年咳嗽不已,整天喉喽气喘,痰多气逆,咳声不断,类似今之“老慢支”“肺气肿”类病症。眼看着双亲被痰所困又无计可施,三子心里特别着急,甚是苦恼!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外出遍访医家,打听能够治疗此病的效方。
一日三子顶着烈日,来到了一个地方,闻听当地有位名医治病疗效甚佳,遂前去拜访,这位名医就是明代著名医家韩懋。韩氏仔细聆听了三子的来意,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深深为三子的孝心所感动。韩氏本想给他们出个方子拿回去熬给其父母服用,但转念一想,汤药熬制不便,口味亦不佳,经过仔细斟酌,决定换个角度,于是精心琢磨出一个方案,就用日常随手可得的三种菜蔬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为原料,将其制作成“甘旨”(旧时多指奉养父母的美好食品),此方即后世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三子养亲汤”。
韩氏嘱三子将这三味药分别洗干净,微炒一下,打碎,每剂不超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还嘱咐“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这个药方在《韩氏医通》自注“此方自制”,并在该书方剂里排在第一位,足见韩氏制作此方之深意。

关联词条:

  • # 韩懋
  • # 韩氏医通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