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化饮法治疗痰饮一例(唐蜀华)
王某,男,60岁,退休工人。
初诊:2002年10月10日。
主诉及病史:无诱因自觉心悸胸闷、短气半年,伴头晕,乏力,纳差,夜难平卧,经心脏X线片、心脏彩超检查示大量心包积液,曾住院治疗,抽心包积液示漏出液,未找到癌细胞、结核杆菌及狼疮细胞,无胸水、腹水及肢体浮肿,查肝功能正常,白蛋白未见减低,查T3、T4、TSH均在正常范围,曾给以利尿、补充白蛋白、激素、抽心包积液治疗,疗效不满意,为此来诊。
诊查: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心脏听诊:心率72次/分,律齐,心音遥远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肺(—),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浮肿。
辨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阳化饮。
处方:熟附片3g 紫丹参 20g 益母草15g 白芥子9g 水红花子15g 福泽泻15g 云茯苓30g 炙甘草3g 鹿角霜10g 炙桂枝15g 炒白术15g,7剂
二诊:10月17日。服7剂后,一般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好转。足见中阳来复,饮邪渐除,为善其后,去辛热之附片继服。
处方:云茯苓30g 炙桂枝15g 炒白术15g 炙甘草3g 鹿角霜10g 紫丹参20g 益母草15g 白芥子9g 水红花子15g 福泽泻15g, 14剂
继服14剂后,夜能平卧,胸闷气短不明显,头晕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缓,复查彩超示少量心包积液。宗此方,2日1剂,至今未见心包积液增加。
【按语】本证患者心肾之阳不足,湿聚成饮,阻遏气机,故短气;清阳不升,则头晕,乏力;饮邪凌心,则心悸,夜难平卧: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故纳差;舌淡苔白腻亦为阳虚水停之佐证.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俾"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故拟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附片、鹿角霜温补心肾之阳;白术、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丹参、益母草、水红花子活血利水:白芥子性善走散,能通经络、逐水饮;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因饮为阴邪,其性重滞,病势缠绵,须长期服药,二诊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标本兼顾,正当适宜。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