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汤剂怎么服(赖海标)
中药汤剂怎么服
上次我们在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提到中药药材品质鉴定、如何煎煮中药的常识问题,那么煎煮好的中药是否即刻服用呢。大多数患者只知一天一包药,煎后分早晚各服一次。这似乎已成习惯,中药即是如此服法,其实并不然。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功,反而有害……”。《汤液本草》说: “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 可见正确服药方法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的《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记载:“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其意思是说,早晨至中午,为阳中之阳,意即重阳也,中午至黄昏,为阳中之阴,即由阳入阴也;天将黑至半夜,为阴中之阴,半夜至早晨,为阴中之阳,这是自然间昼夜间阴阳变化的一种现象。
中药方剂根据君臣佐使的不同,而定全方的阴阳属性。阳药补阳,阴药滋阴。根据其理论推理,善补阳之虚者,应于早晨服阳药,此时阳气处于生长状态,加以阳药,顺水推舟,则阳气更加旺盛;善补阴之虚者,应于傍晚后服阴药,此时阴气处于生长状态,加以阴药,因势利导,则阴气更加旺盛。
另外,欲泻热之实者,应于下午服阴药,此时阳气处于消退状态,加以清热药,顺其自然,则阳气消退更快;欲温寒之实者,应于黎明前服阳药,此时阴气处于消退状态,加以温热药,顺其自然,则阴气消散更快。
中药的服药方法
我们根据空腹、饭前、饭后服药时间简单说明中药的服药方法。
1、饭前服
饭前服即指胃中没有食物的状态,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从而可以迅速到达肠而充分发挥药效。
空腹服药多见于实证患者,邪气盛,包括积滞、淤血、水湿等病证。从病位上判断,多治疗人体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肾等。
空腹服药也可再具体分为不同时间,如鸡鸣散在天未明时服;十枣汤在平旦时即清晨天刚明时服用;承气汤多在饭前空腹服用,驱虫药、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也宜饭前服用。主要是因为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以达到最大药效。
2、饭后服
饭后服用即是胃中存在较多食物的状态,此时药物与食物混合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若药物的胃肠道刺激性大则宜于饭后服用,多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
病位上判断,多治疗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饭后服药使药性上行。上部疾病,包括耳、目、口及鼻等五官疾病都采取先食后服药的方法。
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3、睡前服
特定时间服用药物是针对某些特别疾病,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4、顿服
顿服是指一次性较快的将药物服用完毕。这种情况多适用于病情较急者,煎煮好后即刻服用,取其急病急治之意。如高热、休克、小儿急症、传染病等。
5、空腹服
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服药的冷热强度也需注意。汤剂,“汤者荡也”,故多数是需要温服,如果治疗寒症,则更应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需要热服,还需要温覆取汗。如果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合胃益脾,减轻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有些药物则需要凉服,比如寒剂冷敷,适用于热证。如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等。
其他细节也需要在服药过程中注意:
1、如果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者用鲜生姜擦舌,或者用少量陈皮,然后再服药,必要时采用冷服,小量且多次饮用的方法。
2、服用中药前后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者豆浆等,主要是为了避免中药成分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
3、若同时需要服用西药,则需要与其错开时间。
中药服用并非简单一日两次,临证需要结合病情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是保证药效的重要环节之一,使中药汤剂发挥更确切作用.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