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路

我家自清初湖广填四川至我这一辈已立十一世了,其间没有出过一个显赫的人物,也不是书香门第,也没有渊源流长的家学,更没有出过一个中医。有的只是勤劳善良,乐善好施的祖祖辈辈。四世祖茂乾公以“施米百石”开粥厂闻名乡里。“巴邑之有粥厂自公始”,可见一斑。至于为什么我要学中医,还得从头说起。


一.初学医,源于少年的好奇


我十来岁时常患膝关节痛,那时隔壁邻居罗诗聪表叔就给我扎银针,一两次就好了。扎银针时他给我们讲穴位经络什么的,我就想又不吃药,光扎针就可以治好病简直太神奇了。对于什么是经络穴位,为什么扎穴位就能治病,这些就更搞不清楚了。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学习任务加重,农村农活,家务又重,这件事也就没有时间管了。八四年我高中毕业考入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现重庆科技学院)读书,尽管是中专,但跳出农门的喜悦常常涌上心头。上学不久即感到学习压力,学习任务比高中时轻多了,又常想起小时候扎银针的事来,于是趁中秋节回家找罗表叔借书看。尽管他脾气不好,但对读书还是挺支持的,于是爽快的借我一本《经络学》,可是看不懂,一方面繁体字,生僻字不认识,另一方面空洞深奥的理论更是枯燥乏味。看不懂,记不住,所以放寒假回家就把书还了,然后借了一本文革中编写的《针灸治疗手册》,这本书讲穴位的主治,取穴方法,针灸操作和禁忌,不讲经络了。还行!慢慢看也可以记住一些。一边读书,一边看点医书,就这样,两年中专很快就读完了。


二.继学医,为了打发空闲时光


八六年毕业分配后很快就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实践中去了。那些年企业比较红火,正缺人才,所以领导也常常加担子,加上三班倒,下班后或者搞点生产上的课题,攻点关,或者与同事一起玩,休息,剩余时间也就不多,那时看医书不过是打发空闲时光。工作中常与工人聊起针灸治病的事,不少工人反应淡漠,说怕痛,接受不了,所以我看医书的热情也就不高了。有时也想这辈子没有上过大学总是一种遗憾,所以八八年又考入北京科技大学读函授,实际是一边上班,一边自学,只是期中,期末到重庆参加面授和考试。空了也常钻书店,觉得外治,脐疗不错,经常买这方面的书,后来也买中药方剂,诊断方面的书。空了也不时翻翻,看看,能记多少是多少。兴趣来了多看一会,无兴趣就不看。认为看医书打发时光总比打牌,打麻将有意义些,也从想过看病开方什么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


三.再学医,源于我家过不去的坎


二000年底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国家给关停了,转制了,一夜之间国企职工的身份,待遇没有了,一下子成了打工仔了,那就和大多数人一样,打工吧!没什么的。可就在这时我由于身体不适,右肋里隐隐作痛,饭量减少,睡眠不好,困倦乏力,身体消瘦。到医院一检查“慢性乙肝加慢性胆囊炎”。那时就想,怎么得这么个病嘛!要是得个其他病也好点嘛!原因在于两年前我二弟得肝硬化死了。二弟的死对我们一家人打击很大,尤其我父亲,他是个很乐观,很坚强的人,我从来没有看见他哭过,可二弟死了他哭得很伤心。而我又恰恰得个肝病,这个病我一家人接受不了,是我家过不去的坎。那时一家人真的是感到很绝望,感到十分无助。没有办法,得了病还得治吧!于是看医生,吃西药不行就吃中药,吃中药不行又吃西药。近的医生不行就看远的医生,这期间看过万源的名医,宣汉的专科医生,重庆的医生。可是效果却不明显,甚至没有什么效果,症状还是那些症状。这期间我也看过一些医书,也拿不出治疗方案来。


二00一年底在万源市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原因是九八年在老家看到我二弟从重庆带回来的几本八三年的《中医杂志》上介绍过张锡纯用山萸肉的经验和食疗经验,觉得很好,记忆深刻。这本书我爱不释手,一看就来兴趣,越看越想看,常常是看到晚上一二点,有时三四点。二00二年下半年我开始吃活络效灵丹,金铃泻肝汤,升陷汤等。后来我知道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自己开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的方,吃了三年的药,我的肝区隐痛也就慢慢好了,饭也慢慢吃得了,觉也睡得了,身体也壮实了。因为肝病是我家过不去的坎,所以尽管症状消失了,后来又断断续续的吃了两年药,到二00七年彻底停药至今,身体状态良好。


四.还学医,想为中医干点事,想为患者尽点力


我在给自己开方治病的同时,也给家人,亲人开方治病,那时治的病人少,又不以医为业,所以处方很少保留,现在想来有些遗憾。二00八年至今看的病人除家人,亲人外,大都是工友,朋友,熟人及他们介绍来的病人。因用药和镇上的医生不同,疗效较高,所以在镇上小有名气,常获好评。是中医中药治好了我的病,所以我很感激中医中药,也常常是带着感激的心情看医书,为患者治病。从看第一本医书自学中医算起,至今已28年了,28年来有时因为忙了,有时因为忘了,有时因为累了,有时因为烦了,也曾放下过中医,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中医。二00一年后渐入正途,兴趣越来越高,医书也愈来愈多,中医也越来越放不下了。近年来,仍然沿袭每晚睡觉前看医书的老习惯,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临床,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中医尽力。中医的发展不容乐观,中医的处境令人担忧,我将不遗余力地为中医的发展,为患者的健康尽微薄之力。


自加入华夏中医论坛以来,得到了论坛领导,老师,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又有了新的进步,感谢论坛,感谢论坛领导,老师和朋友们!人生有涯,而医也无涯,吾将勉之!


吴松涛

2012.2.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