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顽老人张璐与《医通》(鸿恩)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祖藉昆山,移居长洲。据张汝瑚《医通序》云“家昆路玉,昆之望族故明廉宪少峰公之孙、光禄烈愍公嫡侄。”《清史稿》、《苏州府志》、《吴县志》等都云其为“长洲人”,张璐子以柔《进医通疏》亦自称为“江南苏州府长洲县监生”,足证张氏系长洲人无疑。而《四库全书》、《中国医籍考》及任应秋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等偏谓其“吴江人”,似属以讹传讹。
张璐弟有汝瑚、曾余者,俱业儒。其妻室为同邑顾氏,内兄顾九玉、内弟顾元叔。长子张登,字诞先,业医。著《伤寒舌鉴》一卷,刊于康熙六年。次子张倬,字飞畴,业医。著《伤寒兼证析义》一卷,刊于康熙六年。倬除与兄张登共同参订其父之《伤寒缵论》并《伤寒绪论》各二卷外,尚补辑《医通》之《目科治例》内容,且在《医通》的医案中收载有飞畴治验一十七例,可知甚为张璐器重。三子以柔,字安世,监生,儒且通医。撰《痘学心传》一篇参入《医通》,弥补缺佚之憾。四子讷,字逊言,与登、倬、以柔诸兄并见于《医通》参订之列。
张璐少而颖悟,博贯儒业,自幼即留心岐黄之道。甲申年(1644),27岁的张璐因避战乱息居吴县洞庭西山,遂弃绝科举而致力医药。在西山十五年中,他搜览了大量的古今医籍,并对本草与方剂作了长期的考察和验证,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顺治十六年(1659),张璐42岁离开西山回到苏州,继续医学研究和著书立说。张氏医术高明,享誉吴中,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称其“察脉辨证,补虚祛实,应如鼓桴。能运天时于指掌,决生死于须臾。”当时吴中医界人才济济,高手云集。张璐回苏州后,近则沪昆,远则徽浙,慕名与交者大有人在,如当时名医叶阳生、程郊清、李修之、沈朗仲、尤生洲、王公俊、吴雨公、郑月山、汪缵功等都与他有往来切磋。
康熙六年(1667),其著作《伤寒缵论》二卷、《伤寒绪论》二卷刊行,皆为衍释仲景遗旨、发明伤寒余诸之作;
康熙二十八年(1689),著成《诊宗三昧》一卷,乃脉学专著,寓以三昧之水涤除医界诊脉方面的流弊陋习,异端玄说;
康熙三十四年(1695),璐时79岁,是其学术生涯达到顶峰阶段,其学术思想之代表作《医通》以及药学专著《本经逢源》刊行于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已届82高龄的张璐完成了《千金方衍义》的编著工作,并于此年十一月为之作序……
关于张璐的卒年笔者曾考多种史志资料,均无确切的记载。再参阅其他文献,诸说亦不统一。大致有卒于1698年、1700年、1701年及1698~1705年之间这四种说法。依据《千金方衍义》刊云“康熙岁次戊寅十一月既望八十二老人石顽张璐路玉序”,且自叹“桑榆在望,欲作蜣螂”,可知张璐于1698年11月82岁时仍在世,虽体已衰弱,但思维尚佳。再据璐侄张大受康熙三十八年岁次己卯仲冬月朔序,即称“先伯父石顽先生“,说明张璐已于此前寿终谢世。由此可以论定:张璐卒年当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一月至翌年(1699)十一月之间。
《医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医书,是张璐学术思想之代表作,其中凝聚了他五十多年的临床心得和医疗经验。张璐有感于“诸家各殊,恒不能一”,“医书愈多,医学愈晦”,令学者无所适从。于是他自27岁开始即广证博引,结合己见,着手撰写一本贯通各家而切用临床的医学著作,42岁时初稿撰成赋归故园,因名之《医归》。但缘于借佚目科一门、痘疹一册,并“自惴多所末惬,难以示人”而搁置末刊。晚年再事检点,并命次子飞畴补辑《目科治例》、三子以柔参入《痘疹心传》以成全篇,易名《医通》( 又名《张氏医通》),刊于康熙三十四年。本书总十六卷,八十余万字。前十二卷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辟十六门,三百二十七篇。每篇“首列《灵》、《素》病机,次则《金匮》治例,以冠诸论。第文辞质奥,非浅尝辈可知,故详加释义以明其旨。独不及《伤寒论》者,以伤寒《缵》、《绪》二论先梓行世故也”。篇末每附选古今医案,计226则,其中张璐案107例、张倬案17例。十三至十五卷为诸门《专方》,计九十四门,不分子目;十六卷为《祖方》,分三十六类。全书收载方论共达1181首。《医通》刊行以来,即广为流传,迭经翻刻,且于康熙年间即已东传日本,目前国内尚存有版本十余种。其中之医案,大多姓氏、老幼及身份可鉴,主诉、病史与诊治经过甚详,辨证、方药并结果俱全,较其它方书之案规范得多。若将医案与篇章结合来读,则教益尤深。《医通》中收载的许多民间验方也极其灵验,例如白芥子涂法治疗喘症就很有研究开发之价值。
张璐在《医通》中针对当时医界的种种流俗和弊病提出《医门十戒》,强调为医须重医德,当以济世为任,不可货利为心;应该轻财重义,不可忘义敛财。但是当今医药界的某些人在行医时不是为了早日解除病人的痛苦,而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在处方中开处一些不相干的、不必要的、吃不死人又吃不好病的贵重药、保健品,加重了病人的负担,又延误了病情,甚至部分较为知名者也混迹其中乐此不疲,这实在是有违于先辈的教诲、有愧于吴医之称号的。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