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脉诊答疑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554

时间:2020-08-10

黑糊糊


友问:一二三阳脉、一二三阴脉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请黑版解说解说。


一二三陽脈,三陽取太陽,二陽爲陽明,一陽爲少陽,三陰爲太陰,二陰爲少陰,一陰爲厥陰。


原來背過的脈學,純一源於民間,但年代久遠,遺忘得差不多了,原來也是手抄本上的內容,書已經遺失,能想起多少打多少出來,遺漏也就在所難免。希望大家指正。如果有看過類似內容的人來看到此帖,希望能共同來整


友问:“風則浮虛,寒則緊急”这里的虚字怎么理解呢? 


這裏也是風傷衛,寒傷營的意思,風爲陽邪,其性宣發,衛氣被傷,所以脈浮而虛,虛,是指衛氣被傷,故脈來緩。


友问:動脈--脈來或大或小,或左或右,無頭無尾,此名爲動。大小不等者,心動神搖。左右動者,肝氣虛。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此处的阳是指左手脉? 


陰陽在前面提到過,寸爲陽,尺爲陰,浮取爲陽,沈取爲陰,具體得看情況。


脈診做爲中醫的一種必須的診法,我們要把它學好,不要認爲是四診之末而不重視,能熟練的多掌握一種診法,對於一個醫生來說也是好事。也不要因爲難就知難而退。但脈診不是爲了診斷出一個西醫的病,或者是一種顯耀自己水平的手段。我們現在說的脈法,最終目的是爲了據脈用藥。西醫的“病”,不對應中醫的病,更不對應中醫的證,這點必須要清楚。當然一些現代脈法中可以診出相應的“病”,也是可以參攷的。


個人看法,現在流行的脈學分爲三個流派,其中也有交叉點。一是以《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爲代表的古脈法,也就是現在這個帖子中的內容,它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診出病機,能據脈用藥;再就是以《脈經》和《瀕湖脈學》爲代表的脈學,我叫它爲後世脈法,這也是現在中醫必學的脈法。這是一種有點含混不清的脈學,但大體能分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但也問題不少,因爲一些內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時候要舍脈從證。這個最大的好處是容易掌握。還有是現代脈法,這是以全息理論爲指導的下的脈學,這種脈法的好處在於可以診出西醫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體上的一個傷疤,但對於中醫來說,只能做爲一種參攷,現在就是明顯知道病人有個什麽病(西醫的病),對中醫來說,也可能用藥的半點價值也沒有。這幾種脈法中,可以相互補充,但要全部學進去是非常困難的。


脈象所反應的是一個人的整體身體狀態,所以在平時要多積累經驗,事先從整體上了解你面對的這個人會是什麽樣的脈,這點最爲重要,我們說人受各種因素影響後,身體發生的各種變化,對脈也産生影響,相應脈象就會隨著改變,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態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得出的結論才是我們要的,也就是說你診到的脈減去常脈,剩下的才是病脈。所以更要了解常態下的平脈是什麽樣的。平脈包括有各種體質的脈,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樂志樂,有形樂志苦的,還有形苦專樂的,脈象上都不一樣。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天氣的影響,有四季不同的脈。生理狀態的影響,特別是婦女,經前中後,各有所表,胎孕産後,其脈各異,小兒老人,至數相別,喜怒悲驚,脈隨其變,餓則脈虛,飯則脈滑,渴則脈澀,動則脈躁。所有這些平脈,都要從各個單一的人來看,但無論是哪種不同的平脈,總是對應個體身體的變化,當然叫做平脈,無論是什麽樣的,都只是微弱的改變,整體上要符合前面說的平脈中的緩脈各要素(之所以強調是前面說的緩脈,是要和現在教科書中的相區別)。


友:转自《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辨脉法


辨脉法

辨者,别也。辨脉者,辨别诸脉之名也,法者,诸脉部位、至数、形状、相类、相反,别之各有其法也。 

脉名者也,如浮、沉、迟、数、滑、涩诸脉之名是也。部位者,如浮、中、沉,上、下之部位是也。至数者,如迟三至,数六至之至数是也。形状者,如滑流,涩滞之形状是也。相类者,如弦与紧,滑与动之类是也。相反者,如浮与沉,虚与实之反是也。皮肤取而得之,谓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谓之沉。此以脉之上下部位而得名也,是则凡脉因部位而得名,皆统乎浮沉矣。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谓之弱;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浮中沉俱无力,按之且大谓之虚;浮中沉极无力,按之且 

小,似有似无,谓之微;浮中沉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此皆以部位兼形状相反,而得名者也。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至,谓之数。此以脉之至数而得名者也,是则凡脉因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乎迟数矣。如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数时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此皆以至数兼相类而得名者也。流利如珠,谓之滑;进退艰难滞涩,谓之涩。此以脉之形状而得名也,是则凡脉因形状而得名者,皆 

统乎滑涩矣。如脉形粗大,谓之大;脉形细小,谓之小;来去迢迢,谓之长;来去缩缩,谓之短;来盛去衰,谓之洪;其形如豆,动摇不移,谓之动;状类弓弦,按之端直且劲,谓之弦;较弦则粗,按之左右弹指,谓之紧。此皆以形状兼相类相反而得名者也。此辨脉之大概也。诊者于此能详审而扩充之,则进乎法矣。今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别之以为纲;以大、小、虚、实,诸脉辨之以为目,务使阴阳标本,虚实寒热,心中有据,指下无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证处方,自无错谬矣。 


答:《医宗金鉴 》裏沒說明白仲景的脈法,這個有區別,包括脈象都沒說明白。也是屬於後世脈法。


友问:“風則浮虛,寒則緊急”这里的虚字怎么理解呢? 


可以参看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条文下,虚实,是个大概念。


友问:脉取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查了*菽*字的意思是豆类的总称,但对这句话怎么也想不明白!能解释一下意思吗?


“菽”主要是指把脉时的力度,具体化到每次用“几菽”这么重的力度,关键还是个经验问题,真把脉时,是不需要计算的。而且在不同的人,取脉时用的力度也要求不一,不能拿它硬套。


友问:斑竹所言行苦志乐,行乐志苦,等四句是何意思?请示下。谢谢


这里的行苦志乐,行乐志苦,主要是指患者的生活方面,是以劳力为主还是以劳心为主,也有两者兼有的,对脉象的影响很大。


形乐志苦,脉形多弦

形乐志乐,脉形多缓

形苦志乐,脉形缓大

形苦志苦,脉形弦大

形盛脉沉,形瘦脉浮 


顺则为平,逆则为病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中必有奸

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

料度府藏,独见若神

脉平人平,脉病人病

据脉施药,以平为期

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荣弱卫强


伤寒有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又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说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强营弱者,气强而血弱之脉。故见脉来气强,气强则缓,为胃气至,寸关浮而尺弱,浮取强而沉取弱,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故知此为表证,表证之中的虚证,卫虽强而荣则弱,故使然。

桂枝汤证如此,与桂枝汤证类似的当归四逆汤,则不是桂枝汤证的脉,当归四逆汤脉象,脉来慌张,气血分离,也同时有卫强营弱,不管兼脉,用当归四逆汤好象效果都非常好。此脉兼有沉取太弱的,都兼有失眠。兼有涩象的(不是血瘀的那种致密的涩,是虚疏的涩),都有手麻,特别是夜间麻得厉害。产生此脉象的成因,多数为气血不和,一是受风寒影响,一是振动造成的。

相对于桂枝汤来说,桂枝加葛根汤证则荣气更弱。这是最近自己总结的脉象


我看过的这个手抄本已经不可能再找到了,据知情人回忆,它的名字叫---《平脉辨证》,不知道和伤寒论里提到的是不是同一本书。


友问:刚看到黑糊糊老师的脉法,有个小问题请教老师,以您的临床经验,全息脉法、古脉法和后世脉法哪个在临床更为实用?同一段脉管,所流通的不过气血而已,却能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和结论,该如何理解?能否稍详细说一下 


全息脉法是现在中医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诊法,这种诊法的好处在于能和西医的病名有直接联系,来看病的人很容易听懂你说的症状。学起来难度也非常大,它更注重细微的变化。

后世脉法,是我的叫法,也就是现在书中最常见到的脉法,绝大多数中医书籍中记载的就是这种脉法,这个不做评论。

古脉法,也只是一种区别于其它脉的叫法。这种脉的好处在于能反应出病机,没有舍脉从症的说法,可以据脉用药。用古脉法也能更好的解释象《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古籍中的脉象


同一段脉管,各种不同的诊法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这不奇怪。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当然会不同,关键是看怎样来认识它。 


前高后低指脉位,寸浮关沉尺伏。

头小本大,是脉势,脉来与洪脉的来势正好相反,洪脉来盛去衰,现在见到的是来时头小,中间渐大,所以头小本大,不管单诊总按都是一样的,这里只说脉势。

当归芍药散,只是一时的灵感,觉得可用就用了,一是考虑男子的“前列腺”与女子的妇科病,应该是有其相通之处,二是借用这个方子,药刚好和当前的病情合拍,方子没有妇科用得男子就用不得的说法。加上有涩脉出现,觉得光用这个方子,可能还不能取得太好的效果,所以又借用了桃核承气汤的意思,再加化瘀的药。

关联词条:

  • # 切脉
  • # 切诊
  • # 脉象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