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

求道

浏览:96

时间:2023-11-20

欧阳氏杂病流派学术上以“寒溫并重,不偏不倚”、“对比思辩,同中求异”、“抽添补泻,层次分明”为主要特点。第一代传承人欧阳锜系统继承了履钦先生的学术经验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被称为湖南“五老”之一;第二代嫡系传承人们从不同角度继承发展了欧阳氏杂病学术流派的思路,各有所成。


学术特点


1、寒温并重的思辨体系,开流派临证思维之肇端


履钦先生认为,要纠正对立偏向,须要在理沦上明确外感热病、伤寒发热温病发热的不同本质。


伤寒折中·太阳上篇》指出:“温邪从鼻而人肺胃,肺胃小受邪而仍出于表者,故亦发热,然囚于热而发热,非比伤寒、中风由于寒,身内阳热外出与之抵抗而发热,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温病发热病机不同,这就必须寒温并重,不能有所偏倚。履钦先生善于运用经方,认为经方药简用宏,规矩严谨,但需要运用温病方时,就不局限于伤寒方。抗日战争时期,衡阳一度流行霍乱,此病剧烈吐泻,脱水休克,亦四肢厥冷,转筋入腹,用伤寒五等散、理中汤多不效,履钦先生发现了这个问题,遂随证采用王氏霍乱篇黄芩定乱汤等方,用之多验,并于歌括中明确指出此病“口渴苔浊小水短,神情烦躁山温途”,这就是寒温并重的实例!


古人限于历史条件,诊病察证,只能凭依症状(包括舌苔、脉象),而相同症状常可出现于不同病证之中,所以,临床必须通过逐病对比,进行思考辨别。


伤寒》《金匮》历来被奉为辨证经典,而履钦先生著《伤寒折中》《金匮折中》二书,从伤寒与杂病以及同证异证、同脉异证等方而进行汇合参证,辨其异同,明其主次,从而对各证作出判断。


中医逻辑推理,实际上是分析客观事物的层次问题。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根据明显的虚实见证予以补虚泻实的治疗,这是单一层次的分析方法。如虚囚邪实而致,当祛邪安止;实是虚的外表假象,当扶正祛邪;阳虚因外寒盛而致,当温散助阳;阴虚凶阳热亢所造成,当泄阳救阴,这些就要用第二个层次的分析方法,弄清病的主要方而,治疗才能中肯。


2、三纲鼎足,纵横结合,建症、证、病三联诊疗之体系


欧阳锜自幼跟随欧阳履钦学医,行医后深感辨证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遂继其志,以辨证理论为其研究方向。


50年代初有所成,先后出版了辨证研究专著《内科辨证学》《中医内科证治概要》等书,对历代医家内科辨证理论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为建立自身独特的辨证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欧阳锜氏发现,凡病情单纯,证候典型,运用历代医家相应的辨证方法,多易辨治;而病情复杂、隐蔽,多方面牵涉者,或病情变化处于转折关头的证候,多不典型;此时如果辨证不清,治疗就会舍本求末。医者会诊时做出的辨证结论不一致,也多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欧阳锜氏此后20余年,反复研读历代名医论著、医案,以及现代哲学、方法论名著,结合自身临症体会,并从《矛盾论》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到:历代名医对于复杂疑难病证,都善于明辨主次。一旦掌握其上要病变所在,集中解决主要问题,其他枝节问题也就随之得到解决。任何一个证候,从病势的轻重缓急,发病的先后因果,证象的真假异同三个方面着眼,就可以分析出谁是主要矛盾,这为三纲鼎足互为纲目的辨证体系提供了理论核心。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欧阳锜氏提出了“三联诊疗”的概念,即从症状人手,病证相互结合,用病证的双重诊断指导治疗。三联,指症、证、病三方面的联系,而三联诊疗的理论方法,系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基础上。三联诊疗中,病的四个构成内容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证的三个构成要素:五气为病、邪留发病、脏腑主病,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这种先辩证后治疗的方法,对今天的中医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关联词条:

  • # 欧阳锜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淘中医平台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