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头条
学堂
书苑
百科
资源
消息
写文章
穴位图
概述
腹哀 Fùāi,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肠哀、肠屈。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乃肚之总称。哀,悲鸣,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为太阴之象,必须珍视爱护,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针梅花诗钞》腹哀条:“腹哀穴在腹无哀。”即指此双重含义。
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穴法:
仰卧位。从大横(参见“大横”)沿垂直线向上量4横指处,即为本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有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两掌平放于腹哀穴处,稍加用力后顺时针方向揉动,可辅助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等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恶心。
功能与主治
功能:健脾消食,理气止痛。
主治:绕脐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配伍
《资生经》:腹哀、太白,治食不化。
相关论述
《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针灸聚英》: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
词条深挖(1)
相关资源(0)
最新
最热
VIP
王家祥
签约讲师
原创投稿
919
0
查看更多
发布评论:
内经师资培训班熊继柏
¥0.00
兼山胡说针灸学:广义针灸学概论
¥299.00
韩立讲乌梅丸
¥99.00
#
账号密码登录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发送验证码
注册账号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