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痓”“痉”两个字的含义
《玉篇》(古代按部首分类编排的字典,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宋朝进行了编修)中痓字,读chì,解释为恶;痉字,读jìng,解释为风强病。两个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素问》气厥论、五常政大论等篇,以及《伤寒》旧本痉都写作痓 。许叔微《百证歌》中认为两字形不同含义相同,而字仍写作痓,没作改动。成无己注《伤寒论》,则直接说痓字是痉字误,也没改动。现在的版本都写作痉,是传写的原因导致的。近代只是知道痉字,没人了解痓字含义。
莫文泉按:写作痓是正确的。
古人论病,常把症状做为重点。痓做为一种病,包括“痉”这个症状,痉是痓病包含的诸多症状之一。看仲景所说∶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很明显这些症状都是比较险恶的症候,所以知道痉字当作痓。痉字由劲字变化而来,专指口噤、背反张这个症状,不能涵盖其他险恶症状。所以痉是症名,痓是病名。人体强直,是用力的样子,所以叫劲;去力字加疒nè即为痉字,这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写作痓,所以跟“痫”“冒“并列。痫是小儿的险恶症候,冒也是产科的险恶症候,病虽不同,险恶的程度都一样,所以巢氏并列来论述。《说文》中疒部没有痓字,厂部有庢zhì字,解释为:碍止。这样来说,邪气阻闭不能去除,就会发展成险恶症候,痓也是庢的错写。
出自《研经言》
释痓痉
《玉篇》痓,充至切,恶也;痉,渠并切,风强病。二字义别。《素问》气厥、五常政等篇,及《伤寒》旧本痉皆作痓。许叔微《百证歌》以为名异实同,而字仍作痓,不改。成无己注《伤寒》,则直云痓字误,亦不改。今本作痉,传写者之故。近代但知痉,无有能知痓者。泉案:作痓为是。古人列病,恒重乎证。痓乃痉之总号,痉乃痓之一端。观仲景云∶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明此数者,皆为恶候,故知当作痓。若痉字则因劲而起,专指口噤、背反张言,不足以赅余恶。是痉者证名,痓者病名。人体强直,有似劲象,故谓之劲;去力加疒nè即为痉,可逆溯而得也。《巢源》亦作痓,故得与痫冒混称。痫固小儿之恶候,冒亦产家之恶候,病不同而恶则同,此其所以混称之欤!《说文》疒部无痓字,厂部有庢字,云碍止也。然则邪气碍止不去,乃见恶候,痓即庢之讹。
注:文以载道,言以达意。中医千百年的流传,学习中医的人,为继承前人学术,不可避免的要阅读各类古籍。为了尽量精准的体会古人本意,文字考据的工作,虽然繁琐细微,还是非常必需的。可惜,现在很少在这方面用功。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