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中国历代名医之​淳于意

求道

浏览:69

时间:2024-02-25

01淳于意的故事

                  

淳于意(前215~前140),姓淳于,名意,别名仓公。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西汉医家。



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


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孙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药论等书,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切脉著称。撰写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中医医案:《诊籍》。


淳于意家境贫寒,少时就喜读医书。初行医时,所用药方却没有疗效,为此十分苦恼,无奈只好外出向名医求教。


经人介绍拜淄川的名医公孙光为师,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


不久,公孙光发现已没什么医术可教淳于意的了,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著名的国医。


为了能让他继续深造,公元前180年,又推荐他去拜自己的胞兄公孙阳庆为师。


年过70岁的公孙阳庆也非常欣赏淳于意的质朴上进,便将自己所藏的所有秘籍、古方倾囊相授。


他先让淳于意把过去所学的医方都彻底"删除",然后把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拷贝"到淳于意的脑子里。


三年后,淳于意正式出师行医。


出师后的第二年,淳于意开始挂牌行医。三年后,他能够预先判断人的生死,一经下药,无不应验。


因此名声大噪,成为著名的医生。但是,淳于意并在诊病时,则视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


在随后的行医过程中,他逐渐感到为了更加有效地治愈疾病并适当控制其流行,有必要积累医案,为此他开始对前来就医患者的姓名、住址、职业、病名、病理、症状、脉象、治疗方式与过程、预后推断及效果等予以详细记录。当时称这种记录为"诊籍"。


淳于意先后记载"诊籍"25案,分属内、妇、外、牙等科。


在诊断中,他还十分注意望色和切脉,在25案"诊籍"中,有10案是通过脉象来断定患者的病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发明和使用病史记录的病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谢绝了。


因常拒绝去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女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


文帝受到感动,宽免了淳于意,且废除了肉刑。这就是历史上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缇萦救父》的孝行故事。


与古代大多数名医不一样的是,淳于意心胸开阔,没有把医学经验的传授限定在神秘而狭小的范围内。


因为中医方术历来秘而不宣,父子相传为己有,所以秘方特别多,此风气至今不衰。


可是,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像秦越人一样,广收弟子,因材施教,精心传授医术,公开医药知识,将方药告知天下百姓。


02后世影响


淳于意发明了病历。记病历在当今医疗中是最为平常的事,也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


他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即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病历合集。


据载,《诊籍》中共有25例病例:其中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之举,而到迄今各大医院仍在使用。


淳于意发明了物理降温疗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或用酒精擦浴,是现代高热病人常用的降温方法,简称物理降温。


但在两千年前的汉朝,不啻是一发明创造。


03缇萦救父


《新三字经》中有"缇萦女,救父亲"的句子,这个句子和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改过自新"都是淳于意的"杰作"。


公元前175年,身材臃肿的齐王患肥胖病,气喘、头痛、视物模糊,最后居然达到不想走路的地步。淳于意应召前往。


经过认真诊断,他认为齐王形气俱实,应当少饮食、多运动,以便于舒筋活血。


齐王认为淳于意的法子太慢,是在推卸责任:什么都让我自己去做,还要你们医生干什么?于是,他随即另找了一位医生。


这位庸医见风转舵,为迎合齐王,便使用针灸法。三针两灸下来,齐王病情加重一命呜呼。这件本与淳于意无关的事情,却成为王公贵族们打击他的由头。


原来,淳于意脾气有些坏,一生起气来,竟然不愿给人治病,不管人家出多少钱,真有点"见死不救"的架势。


此外,淳于意生性有些倨傲,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请他治病也爱理不理。


齐王之死,他们落井下石,诬告说淳于意没有医者之心,病人们都怨恨他,齐王之死是必然。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衙门自古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官府听信诬告,把淳于意传到长安受肉刑。


当时的肉刑共分三种:一为颗,就是面上刺字;二为则,就是割鼻;三为断左右趾,就是把足趾截去。


官差到家时,淳于意大惊失色。他平时也隐隐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出格,但没想到后果如此严重。


淳于意在动身去长安之前,只得把家人集中到客厅,悲戚地望着自己的五个女儿,叹气说:"唉,我一共有五个女儿,可惜一个男孩也没有,关键时刻有了急事,没有一个能帮我一点点呀?"


听了这话,几个女儿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慷慨地说:"女孩子怎么没有用?我一定随父亲到长安,想办法搭救您。"


年方15岁的幼女缇萦挺身而出,发誓愿意随父西人长安。一路上,她除了照顾老父的起居外,还思考着写一纸状书。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亲自到皇宫门口,请求卫兵转呈给皇帝。


汉文帝听说上书的是个小姑娘,非常重视。他接过奏章,只见上面写道:"我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名叫淳于缇萦。


齐地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父亲是个清官。现在他犯了法,应当受到处罚。但是肉刑是一种可怕的刑罚,就像一个人死了不能复生一样。


被判肉刑的人,割去鼻子不能再长出来,砍了脚不能再接上,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让官府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后来的成语"改过自新"便是由此引申出来的。


这封上书言辞哀婉,汉文帝觉得其情可哀。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


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


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汉文帝为缇索的言行所感动,亲自诏问了此案。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


淳于意蒙赦免罪刑,父女双双望阙叩谢恩典以后,欢天喜地返回临淄。从此,他痛改矜持作风,专心济世救人,随到随看,视病犹亲,赢得口碑载道。


再说汉文帝感叹缇索的孝心之余,发觉肉刑过于残酷,于是第二天下令废除此刑。


这次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刑制从野蛮时期到文明时期的转折点,为隋唐封建五刑制的定型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淳于意意料之外的"特殊贡献"。

关联词条:

  • # 淳于意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转自 顾申峰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