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没有正式讲课之前,我先说说我自己,以便各位老师,同学们了解。


我是一个粗人,市井郎中,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属于那种大专的毕业生,就像现在找不到工作的那一种。我十六岁开始学医,现年五十岁。


首先,我想请的大家买七本书,它们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门凿眼》《医门锁钥》《医门微言》第一、第二辑。


说说为什么我请大家买这几本书?


首先,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伤寒论》是个傻瓜相机。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在吃它的一碗饭,为什么?


因为它是传统中医的临床标准。我几年前,刚开始上网络的时候,看见很多学中医的,有学什么道医,什么佛医,什么儒医,什么乱七八糟的,啥都有,还有什么学看相算命学医的。


所以在忧愤之下,我拿起了笔,从我学医,行医的经历,并从医案医话入手,写了第一本书《医门凿眼》。学经典,勤临证,拜明师,汇通诸医家,成了我的座右铭。


拜师,有明拜,有暗拜。明拜,我的条件有限,除了父亲之外,我没有师父;而暗拜,我广读百家,推求师意;时至今日,我可以说已经汇通伤寒、温热融之于一炉。


学医初始,我勤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年轻的时候,背诵是最基本的第一要求。


因为它是临床的标准,如现代医学也有标准一样;《伤寒论》,是临床以症候,按阴阳属性划分疾病的标准;这个,我的学生尤阳春深有感触,他自学中医,背诵伤寒二年,拜我为师后,我又要求他看了一些东西,不到半年,我就要求他出手看病,到现在为止,已经看了不少在医院没办法解决的疾病,疗效很好,而且很多还是网络诊断处方。


这是为什么?


因为基础牢靠。


第一,背诵陈修园《时方歌括》


第二,熟读《温病条辨》


因为看好外感发烧是作为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温病条辨》是清代乃至以前,治疗热病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巨著;再读《温热经纬》《温热经纬》是清代医家王孟英总结治热病的医学经验,汇总治疗温热病名著的书籍;还有一本书,晚点我会给同学们说。


至于为什么请大家买我写的几本书?因为我的医学经验,多来自于这几本书,而我写的东西,多围绕医圣,后贤,多是他们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当然,医学这个东西,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说什么中医是哲学,是理论,那多是文字医的伎俩;中医就是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还有医之技术,以汤方来说,得益于药,所谓汤方,药证,就是说药物治疗疾病的功效。


说了这些,可能会有同学疑问,学中医就这么难么?其实,中医很简单。中医书籍,号称汗牛充栋,里边的真理就是那么多,一点也不复杂,多是重复的讲述,甚至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论述。这个就要去伪存真,以治病求效为真理。


说了那么一大通,其实最终就是一个方,或是几味药的运用。当然,其中有变化,那就要看你的学识了。这个学识,来自于多读,多看,多实践。


药物功效的原始在《神农本草经》,还有诸本草著作。当然,以一个人的精力来看,这么多的书都要读,而且要掌握,是很难而且容易迷惑的事情,那么,就一定有捷径。


治病为了求效,就是要解除疾苦,我们不能左右生命,但是左右,或者是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个捷径,我会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与同学们分享。


当然,这个捷径,是我苦读与实践几十年得来的经验。一句话,学医,勤字第一;求师,是走捷径的第一条路;因为,老师或者说先行者,他们有过经历,成功与失败都体验过。


经典是标准、规范,是准绳,但也有不足。


所谓,《伤寒论》不是万能的,没有《伤寒论》是万万不能的。


我为什么要求徒弟读温热书,那就是说,学会看热病,内科杂病就会迎刃而解,因为看热病,是训练辨证施治的基本功,训练诊疗技能;一个感冒发烧都看不好的医生,说会治病入膏肓的病,是不可能的;即使能,也就是有个药方,靠冒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