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罗天益(1220~1290年),字谦甫,元代真定路嵩城人(今河北嵩城县)。他幼承父训,有志经史。精。李杲晚年(1244年以后),学医数年,尽得其术。李杲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以提高医术,晚年诊务之余,他以《内经》理论及洁古、东垣之说为宗,旁搜博采众家,结合自己的体会,于1281年撰写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
罗天益生活于金末元初,他的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反映在《卫生宝鉴》一书中,他还撰有《内经类编》、《药象图》、《经验方》、《医经辨惑》(见刘因《静修文集》)等书,均佚。经过整理的张元素的著作有《洁古注难经》。
罗天益用灸法以温补中焦,不仅能治中焦不足的虚寒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罗氏能补其师之不足,并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
罗天益:元代医家学。字谦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幼承庭训,攻读诗书。及长,逢乱世,弃儒习医。时名医李杲年迈,欲传术于后世。天益愿从之学十余年,尽得其妙。后为太医。遵师意,分经论证而以方类之,历三年三易其稿而成《内经类编》,今佚。至元三年(1266年),以所录东垣效方类编为《东垣试效方》九卷。又撰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1283年),讨论方、药及药理,附列验案。另著《药象图》、《经验方》,均佚。
按《古今医统》: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潜心苦学,真积力久,居东垣门下十馀年,尽得其妙,著有《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行世。
按《刘因内经类编序》:近世医有易州张氏学,其于书虽无所不考,然自汉而下,则惟以张机王叔和孙思邈钱乙为得其传。其用药则本七方十剂而操纵之,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以养胃气为本而不治病也。识者以为近古,而东垣李明之,则得张氏之学者,而其论著治验,略见遗山集中。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一日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钧脚气也,而有南北之异,南方多下湿,而其病则经之所谓水清湿,而湿从下受者也。孙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则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则经所谓饮发于中,跗肿于下,与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者也。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犹孙氏之施于南也。子为我分经病證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凡三脱藁而先师三毁之,研磨订定三年而后成,名曰内经类编,敢望吾子序之。夫内经十六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朱墨之旧矣。苟不于其所谓全书者,观其文而察其理焉,则未有识其真是,而贯通之者。今先生之为不然,则不若戒学者之从事于古方,而学者苟不能然,则不若从事古方者之为愈也。罗亦以为然。予闻李死今三十年,罗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


求道

398

0


白术
签约讲师
特约撰稿

662

0


白术
签约讲师
特约撰稿

679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502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