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梁少甫(1876--1957),贵州遵义人,世代业医。少年生活于清末,列强入侵,民生多艰,怀有救国之志,早年参加推翻清朝活动,与孙中山先生同学,曾一度避难日本,回国后得肺病,于上海经西医针药治疗,经年罔效,于是返回贵州,梁母马氏精通医学,医治数月后遂得痊愈。梁少甫叹服中医之效,于是放弃政治,一心深研歧黄,行医济世,又得其母马氏精心指导,学识大精进,1911年开业行医,擅长治疗肝病,1927年,到上海行医,以肺病、肝病、肿胀等证而名声大噪于上海,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上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四项相关议案,其中包括废止中医之办法,以达到中医消亡之目的,为防止被废止,中医界采取了组织社团、抗议请愿等多种措施进行抗辩,其中梁少甫被推为贵州省代表,积极参加抗争。1936年6月,民国中央政府筹建各省中医馆,委派梁少甫、陈祝尧、萧朗先等11人为贵州国医分馆筹备员,同年9月17日,由中央国医馆委派,馆长为王澂莹,副馆长为牟贡三、梁少甫。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成立,被聘为馆务委员,嗣又聘任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部顾问医师。1957年9月,受凉后感冒,肺病又犯,仍坚持工作,病情加重,面足浮肿,终因心力衰竭救治无效而死,时年81岁,子10人,女2人,均不业医。


陈思和、龚向群编《中华学府随笔·走近复旦·剑岚先生》:“有一次,一位教授(记不得是不是孙寒冰了)的夫人先兆流产,请来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妇科国医诊治。那位教授把国医开的药方给吴先生看,问他觉得如何?吴先生口虽不言。心里却想:这样的药方我也能开,未见高明。果然,服药无效。这时,有人介绍一位姓梁的医生,先前是官场的人物,后来到上海作寓公,行医度日,据云医道极高。吴先生陪同前往问病。只见他所开处方药量极大,竟参不透其间君臣主使为何这样配伍。几剂药服下,奇效立见,吴先生深感钦佩,便兴了拜师的念头。拜师的经过,直似三请诸葛的戏文,直到第三次登门,这位梁少甫先生才肯接见。经过一番考问,并要吴先生立誓,未经梁氏允许从此不许给人看病开方,不许说是梁某人的弟子。吴先生一一允诺,这才正式行了拜师礼。此后每周几次,他到梁氏家中随他诊病,遇有疑难,随时请教,直到淞沪战起。随着战事的蔓延,复旦大学内迁,吴先生也随校到了重庆。战时的生活是艰难的,他又成了家,有了三个孩子,家室的拖累使他不能再信守当初的诺言,何况梁少甫先生又远在孤岛上海,无从请示。因此,教书之余,他又开始悬壶行医,以补贴家用。好不容易熬到了抗战胜利,重又随校回到上海。吴先生立即找到梁家。少甫先生卧病在床,听吴先生讲了不得已违背师命的苦衷后,不曾有一句责备,只是伸出手来,说:“你给我开副药。”吴先生知道这是老师在考校他,便沉心静气,望色切脉,开出了一张药方。梁先生看后微笑点头,说道:“从今天起,你可以给人看病了。”由于老师卧病,他每周三次去代老师看病,全部诊金都交给老师,以报答教诲之恩。”

张义尚《医药术数诸师友传略》:“但是我有一次阴症伤寒,西药无效,经刘民叔中医师用了一个桂附重剂,真是药到病除。后来又一次伤风咳嗽,由西医治疗,咳剧治咳,咳已而痰涎涌盛,痰重祛痰,痰减而咳嗽转增,如此反反复复,久治不愈,改就江湾之中医与刘民叔医师治病,亦效果不佳,致胸胁痞闷,气郁干咳,昼夜不止,缠绵了两个多月。时语文教授吴剑岚先生见我长咳不已,因介绍我去找他的中医老师梁少甫先生求治。梁,潘州人,当时为上海三大名医之一,一般中医治病,诊费不过二角,最多一元二,如陆士谔陆渊雷等当时名医,而梁之诊费则是三元。但我经治之后,真是如饮醍醐,一剂大效。后来也有一次,都是外面久治不痊,求他着手成春。”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