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性虽酸涩亦主暴痢
乌梅味酸、性微温,有收涩、生滓、安蛔之功。张仲景之乌梅丸,为蛔厥而设,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一般多避忌之,唯恐酸收敛邪也。考诸方书,乌梅亦主暴痢,如陶弘景《补辑肘后方》治天行下痢,用黄连1升,乌梅20枚(炙干)同捣为末,蜜丸,如梧子大,1服2丸,日3服。《干金要方》名之为“乌梅丸”,治暴痢、新痢,而且说其效甚捷,“服之无不瘥”。由斯观之,则乌梅亦可用于暴痢矣。
究竟乌梅是否可用于暴痢,是一个颇堪探讨的问题。朱老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于前人酸收之说。从临床实践观之,赤痢或痢之赤多白少,似更宜于用乌梅,可用乌梅与黄连配伍用之,取其酸苦泄热,兼能清肠燥湿也。若单用乌梅(烘干),研粉吞服3~6克,或以乌梅配木香入汤剂亦效。
版权声明:
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由四君收集编校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