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年历
刘梓衡,别名秉楠,男,汉族,1919年5月生,四川双流县人,四川国医学院毕业,1983年被任命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1938年至1940年期间,刘梓衡曾先后担任成都兴中日报、蜀西通讯社、编审、采访主任、总编辑等职务。1941年至1947年期间,曾与人合伙经营恒升益国药号,任29集团军司令部秘书,西南新闻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成都市政府设计专员,重庆卫戍司令部中校秘书、28军官总队上校秘书,成都社建局报主编等。1948年至1949年期间,任西南新闻晚报社社长,国防部新军第六纵队少将副司令。1949年12月在成都起义。1961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79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刘梓衡自担任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府参事以来,积极参加文史馆、参事室组织的学习、调研等各项活动,出版了《指痕诗文集》,参与了《四川军阀史料》和其他文史资料的撰写工作,积极开展参政咨询和海外联谊活动,为文史研究和参事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梓衡出生在中医世家,高祖父是清代名医。刘梓衡自幼好学,继承家传医术,对中医有较深入的研究。进入社会后,继续从事中医药研究,大胆创新,擅长把《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著作和其他医学著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辩证施治,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他积极参与和从事新闻界、军政界工作,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口诛笔伐,名噪一时。解放前夕,曾以《西南新闻报》社长和国防部新军第六纵队副司令的身份,对当时军政界一些主要人物进行策反工作并参加起义,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后,刘梓衡开办街道卫生所,继后开设门诊,为广大群众提供医疗救助服务。他还多次主动深入农村,巡回出诊,为穷苦农民提供医疗就诊服务。在行医几十年里,刘梓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好的病人成千上万,收到感谢信、奖状、匾额更是举不胜收,但刘梓衡却从不炫耀,他常说:“学医,志在救人,何必炫耀?”这句话也成为他的一生行医救助的座右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梓衡被选任为四川省政协委员。他积极治病救人、服务基层、参加省政协医疗组等活动,为省内外群众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将医疗实践和自己所学整理出了《临床经验回忆录》一书,该书长达十二万字,包括中风、关节炎、精神病等九个部分,每类病症都有实际病例,诊断处方,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是一本有实践,有理论的医学著作,该书于1980年1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时畅销国内,1985年有再次出版发行。该书所记载的内容和资料受到成都中医学院教授陈达夫以及该附属医院副院长黄德彰等中医界著名人士高度评价,并收到中央卫生部的来信表扬。除《临床经验回忆录》外,自1980年以来,刘梓衡应聘在“全军中医温病学习班”任教时,所写的《温病、伤寒、瘟疫异同辨》一文,被选入《资料汇编》向全军发行;他还协同成都军区医生撰写并出版了《中医长寿之道》一书;在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年卫生》一书中,刘梓衡所作的《从中医角度谈中年人身体保健》一文获得三等奖。在成绩面前,刘梓衡从不沾沾自喜,他常说:“上医医国,下医医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是何等光荣的工作!”
1988年刘梓衡受聘为农工民主党开办的“名老中医门诊部”特约医师,1993年又开办大生堂中医药门诊,为民治病,继续发挥余热,为中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刘梓衡1999年11月病逝于成都,享年81岁。


求道

589

0


求道
畅读VIP

333

0


求道
畅读VIP

354

0


求道
畅读VIP

368

0


求道
畅读VIP

393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