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裘沛然(1916年-2010年),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


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1934~1958年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以行医自给,临诊之余,勤研中医学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家中藏书数万卷,寝馈其中20余年。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他对教学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他讲理论常常联系实际,如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以及在临床带学生实习,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又以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他从早到晚,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泞道路到病家为危重病人治疗。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


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


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


裘氏是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学者,他以广博的文史和科学知识,被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虽已达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浅薄,“名浮于实”而勤奋不倦地研究学问,裘氏能诗善文,曾感赋一绝:“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

年历

1916年1月 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

1928年-1930年 随叔父裘汝根学针灸。

1930年-1934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

1934年-1958年 在浙江慈溪、宁波及上海市行医。

1958年-1977年 在上海中医学院任教。先后担任针灸学教研室副主任,经络学、内经、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

1978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主任。

1979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 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0年 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 从来此事最难知——兼论张熟地(裘沛然)
    一、医道精微,此事难知我国元代医学家王好古曾经写过一本医书,书名起得很好,叫做《此事难知》。他的用意是,医学这门学问很深奥,如对人体生理功能、疾病机制以及治疗法则的了解,一般医家都很难说能有真知灼见。...

    求道

    畅读VIP

    93

    0

  • 裘沛然:治疗湿疹等皮肤疾病经验
    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本文试从裘沛然治疗湿疹风疹等皮肤病医案中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浸淫疮案  医案一  陈某,男,时年8岁。1969年11月9日初诊。...

    求道

    畅读VIP

    313

    0

  • 裘沛然:治咳喘病经验
    国医大师裘沛然擅治疑难杂症,在治疗咳喘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主要介绍裘沛然有关治疗咳喘病的诊疗方案及临床经验。  病因病机  裘沛然认为所谓咳喘病,即指以喘息、咳嗽为主症的疾病,并多兼有咯痰、...

    求道

    畅读VIP

    291

    0

  • 裘沛然:扶正祛邪治肿瘤
    裘沛然,首届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裘沛然所经治的肿瘤,各类不少,但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现肿瘤时已届晚期,已失去手术指征的患者,也有一些已确诊肿瘤但不愿做手术的患者;肿瘤已经手术切除...

    求道

    畅读VIP

    376

    0

  • 裘沛然医案五则
    案一 肾病综合征曾治一来自宁波的7岁患儿,经某医院拟诊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迭经多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裘沛然。裘沛然见病人面色苍白,神气消索,全身浮...

    茯苓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66

    0

  • 裘沛然用药配伍经验
    裘沛然常采用辛散苦泄之法治疗胃脘痛寒热互结、升降失司,并认为苦寒药非但不“败胃”,而且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同时有健胃之功;以甘缓和中或加酸收之法治疗久病脾胃虚弱,此法师仲景甘草泻心汤证治,...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92

    0

  • 裘沛然治疗胃癌案一则
    柳某,男,76岁。1984年5月15日初诊。诉中上腹胀痛半年余。去年中秋之后,自觉胃纳不馨,中上腹隐隐作痛,自服胃药未缓解,赴外院检查,作胃钡剂造影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考虑到...

    茯苓

    畅读VIP

    445

    0

  • 直自金元错到今——升麻的功用质疑
    失于不识药宋代著名医药学家寇宗奭(shì)在其所著《本草衍义》一书中指出:医生治不好病,多由“六失”所致。“六失”中的一条即是“失于不识药”。寇氏这句话特别适用于目前医界。因为像我们这辈业医的人,一是...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678

    0

  • 裘沛然断病经验|最主要的是望神
    裘老认为,一个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掌握两条:一是识病,二是遣药。但无论识病或遣药,都离不开正确思维的指导。凡临床见病最主要的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望神的内容主要有二...

    白术

    签约讲师

    576

    0

  • 为什么中医学术五十年未见突破?
    【摘要】建国五十年来,在政府的中医政策扶植下,中医事业确有很大发展。然而,在中医学术上尚未见有突破性进展,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就本人的经验教训而言,就是没有认真遵循政府指示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

    白术

    签约讲师

    425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