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绳池县附近)。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二十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著名文人。《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林亿在校《甲乙经》的序言中称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当时晋武帝曾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婉言辞绝,在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的愿望,对古代医家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的仰慕之情,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晋武帝爱惜其才华赐给他很多书。由于他身体素弱,加之长年劳累,也卷入当时社会上服食之风,后来竟罹患风痹,右脚偏小,十分痛苦,几至自杀,自此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林亿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若不精通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深地,无以济之,此因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
在原有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他除广泛阅读各种医书外,将《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中针灸,加以整理归纳,使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历代研习针灸学的必读课本。
皇甫谧出于自身的感受,即仅以”百日”的治疗,就把自己的风症及耳聋症治愈;又有感于《素问》、《九卷》等等之经义深奥难懂。为了著述能条理分明,便于读者寻检,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从而使《针灸甲乙经》这部专著成为什灸学著作的嚆矢,历代对之评价甚高。王焘认为皇甫氏“洞明医术”,认为他的这部著作为“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皇甫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除《针灸甲乙经》外,皇甫谧还有不少文史方面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大者有《高士传》、《逸士传》、《玄晏春秋》、《帝王世纪》等。
按《晋书本传》: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元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究宾主之论以解难者,名曰释劝:曰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并不应。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元晏春秋并重于世。按《谧自序甲乙经》:近代王叔和按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其义深奥。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去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某閒暇,当撰覈以为教经云尔。
按《古今医统》:皇甫谧得风痹疾,因而学医,集览经方,手不释卷,遂尽其妙。所著《甲乙经》及《针经》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