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煨人参”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陈莲舫,已经是陈氏医学第19代传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陈莲舫早年做官,感觉仕途渺茫,索性弃官回老家青浦珠溪镇悬壶,中年时,已成声播一方的名医。
光绪帝支持戊戌变法暴露后茶饭不思,日渐羸弱不堪,喘促不已,御医们接连下方子不见疗效。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遂举荐陈莲舫入宫。陈莲舫到瀛台稍一搭脉,便知虚弱龙体,病因所在,开出健脾胃,泻郁火的方剂。光绪懂医,是知道虚实寒热的,接过处方不禁埋怨:朕太虚,方中必须加人参补啊。陈莲舫也怕杀头,皇上亲点人参,怎敢不给?服了人参不治病,折了名医牌子不说,万一皇上问罪呢。陈莲舫略加思索,在处方上不漏声色地加了一味“煨人参”。光绪皇上照方服药,不几帖后,身体渐佳。原来“煨人参”的意思,就是把人参煨成炭状,既没了药性,不影响全方疗效,又可消食开胃,在不知不觉中医患得以保全。
后来慈禧也生病了,陈莲舫奉旨进宫,一番诊察之后,再查阅诸太医所开药方,发现人参出现在所有的方中。陈先生思忖太后概是服用人参太多,断定患了“参瘫症”,即现在说的“滥用人参综合征”。可是,富贵人家治疗往往喜欢贵重药材,堂堂太后的药中怎能没有人参。明知太后被人参误治得病,但又不敢不用人参,万一改方换药而治愈后,太医院的许多太医丢掉纱帽算是轻的,重者搭上性命。陈莲舫为难之下,倒是见多识广,他灵机一动,处方照样写有人参,背后破费买通煎药太监,让他在药汤里重加生萝卜汁,用以抵销人参副作用。结果,太后吉祥,很快恢复健康。
陈莲舫当然名利兼收,一跃而成为声播天下的御医,被封为三品刑部荣禄大夫。回过头来想,伴君如伴虎,“医不三世,不服其葯”,陈莲舫虽然作为“十九世医陈”,但若没有其披览三世之书的渊博和出众的医技,最终也是很难逃过劫难的。
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千年以来的补药当中,没有其它药品比的上人参还能牵动人的神经。我国甚至有专门的《人参研究》杂志,手头现还有一本1990年的合订本,随手翻阅,对明清时代的东北采参业,有这样的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青年时也曾入长白山采集人参。清入关前,东北采参业掌握在旗贵族手中,将乌苏拉参山分给八旗,分山采参,为了减少冲突,尚规定“彼此不得越境”。
后来大清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喜欢服食人参,看来有其深厚的家族背景,东北人参本来就是人家的嘛。形状如人,功参天地,自古“杀人无过”,纵是服到中毒,也不思悔。人家老天也需要五色石补的呢。
殊不知,乱施补药,是绝然不可的。干祖望老教授竭力反对,曾专门书写一首补药歌,曰:“吃饭细嚼,穿衣少着,睡要困着,烟酒谢绝,心弗焦灼,跑走跳跃,都是补药。”
然而也不可一棒子打死,要辩证地看待补药。鲁迅在《父亲的病》中说道:“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的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曾在1999年发表《为鲁迅的父亲析病》一文,探讨过老人家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情况。我总是想,那时鲁迅的父亲气虚至重,倘若按照世俗服用人参的话,以期回复阳气,会不会有奇迹出现呢?也说不定。只是现在提及,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已经是无济于事的了。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