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山教授与《施今墨对药》
吕景山教授是我在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的同学。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成立,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国家投资创办的中医高等学府,当时北京中医学院借住在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学生加老师及工作人员也不过200人。当时学校小,人数少,大家都很熟悉。说来也巧,1962年毕业后,我们同时被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今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同时调到正在建设中的山西中医学院,屈指一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不是“同吃一锅饭,同点一灯油”的亲兄弟,然则同学、同事,能如是者几何!
吕兄是个有心人,学习努力。1958年我们在北京门头沟煤矿进行教学实习,当时的教务长祝谌予老师将其老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习用“对药”百余个,整理编辑后油印成一小本,分发给我们学习。祝教务长是施老先生的高足,也是施先生的门婿,曾留学于日本的金泽大学医学部,是中西医兼通的学者。1961年毕业实习时,祝教务长又是吕兄的指导老师,并引荐入施门,侍诊于左右,在施、祝二老的指导下,在那个油印小册子的基础上,又增加百余对,整理成《施今墨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经验集》,印行后颇受好评,行销全国;尔后再经修订整理,名曰《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正式出版。1996年版的整理是为便于对施老“对药”的理解和使用,在引证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着重阐释施老的经验,并尽量结合吕氏自己的心得、体会,再做修订、增辑而成。由此可以看出,该书不仅是施老宝贵经验的总结,也融入了施门弟子的心血,弥足珍贵。全书共收录对药290余个,按照功能、主治分为24类,一一详加说明,书末还增加了药名索引,按简化汉字笔画之多少排序,便于检索和使用。定名为《施今墨对药》正式出版发行。其后又多次修订。
1962年我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圈外的人把我们这批第一届中医学院毕业生誉称为“中医黄埔一期”,我们自己则戏称是“试制品”。我国真正的“黄埔一期”军人多英雄好汉,中医学院的第一期“试制品”也有佼佼者,吕兄即是其一。他先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科工作,后因工作需要,改修针灸,成为我国第一批援外医疗队中的一员,赴非洲为当地的群众服务,播撒中医药学的种子,宣扬中医药学威力,由于工作出色,获得赞誉。为了弘扬施门医术,吕兄就施氏对药做了四十多年的研究探索,笔耕不辍,几次修订,多次引发“洛阳纸贵”,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不少专家学者为该书的出版题词评述,赞扬其对丰富祖国医学的内容做出了贡献。不仅如此,施门对药经验的总结出版,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奖励。在国外,已先后被日本和韩国译成日文和朝鲜文出版,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此乃吕兄之荣,吾辈之幸事,吕兄之功大矣!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