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四君中医>电子书详情

目录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诊家正眼》共二卷,上卷四十七篇,统论脉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临床应用,并简述了望、闻、问三种诊则。 下卷二十九篇,载二十八脉和脉法总论。每种脉象均以四言歌诀的形式论述“体象”、“主病”或“兼脉”,再详加按语,对诸家学说进行评述,尤其对高阳生所撰的《脉诀》着重进行辨误批驳。“脉法总论”认为脉象虽多,然可以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为纲加以概括。书中论理多以《内经》、《难经》为依据,援引王叔和、李东垣、李时珍等诸家论说,结合编者实践注释发挥、补缺...
卷一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还征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共父、李时珍等诸家脉诊学说,予以分析阐论,作者本人则另加注按,颇有发挥;此外,还择要地叙述了望、闻、问三诊;卷二考核各家脉学理论,用四言歌诀的形式分述28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进行了辨误和评述,末附脉法总论以为结语。本书曾多次刊印,现有多种清刻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删节,重于出版。
上卷共47篇,其中第1~10篇主论脉诊概念,阐述切脉部位、时间、方法以及寸口三部脉分属脏腑的机理。第11~15篇阐述脉分四时、六气、四方,示人诊脉要因时、因地制宜。16~22篇叙述了四时五脏之平脉、病脉、死脉、真脏脉、怪脉及其区别,但总以脉有胃气,贵在有神最为关键。第23~25篇叙述了神门脉,反关脉、冲阳胃脉、太溪肾脉、太冲肝脉的临床应用。第26~28篇阐述了诊脉应注意结合患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型、禀赋、动静等差异参酌之。第29篇重点论述以寸关尺三部脉及浮中沉三候察脉之有根与否。第30篇主论妇女妊娠脉、月事脉。第31篇阐述不同年龄小儿指纹、额前眉端发际及寸口脉的各种诊法。第32篇论述了伤寒、头痛、中风、咳嗽、喘急、水肿、虚劳……等31证的宜忌之脉。第33篇叙述了雀啄、屋漏、弹石、解索、虾游、鱼翔、釜沸等7种怪脉的形态及主病。34篇阐述了脉见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的临床应用。第35~42篇阐述了望、闻、问诊与脉诊的密切关系。第43篇论述了切脉之道,贵于精诚,不宜轻言谈笑,乱说是非,方能察脉之微而不失病情。第44~46篇阐述了危重证的脉诊。第47篇主要论述了奇经八脉病变与脉诊的关系。下卷共29篇。其中第1~28篇重点论述了浮、沉、迟、数等28部脉的形态及主病。第29篇阐述了脉象虽多但总以表里、阴阳、虚实为纲概括之。此书以《内经》、《难经》为依据,每卷首论先圣之源,分论后贤之本,援引王叔和、李东垣、李时珍等诸家论说,余附李氏之见,集多年临床经验,注释发挥,阐述自己的见解。其论注重天人合一,因地、因人诊脉;平脉、病脉,贵在有神,危重病时尤重诊察先后天根本之有无,其所述诸病宜忌之脉确有临床参考价值。
下卷所论28部脉均以四言歌诀形式,先列体象、主病、兼病,再详加按语,提出新见,所述由浅入深,由常达变,精当中肯,切于实用。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为明末一大医家,-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等。
李氏虽对脉学造诣至深,然又不偏执一端,十分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其对当时社会上凭脉测病之弊端,引先贤之训批评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并由此而设专篇"必先问明然后诊脉",示后人以注意,由此可见李氏实事求是治学精神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