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英诊治痤疮的经验
1.病因病机
傅教授综合中医文献对痤疮的认识,并结合多年临床研究,认为痤疮的致病因素除热、痰、瘀之外,还有湿和虚。
湿为阴邪,易困脾胃,脾胃失于运化,饮食水谷停积体内,酿生痰浊,日久化瘀、化热,发为面部而生痤疮。
虚分为阴虚、阳虚,阴虚为痤疮的致病因素之一已被认知。
阳虚主要相关脏腑为脾肾,素体元阳不足或治疗不当导致人体元气、脾胃虚弱,下元虚寒,不能运化津液上润肺胃,致虚阳上浮于面,火郁于内而发疹。故整体呈现出一种面部痤疮、口舌生疮、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阴阳不相顺接、上热下寒见症。临床上痤疮这一病机不可忽视,尤其是女性患者较为多见。
2.体质论治
傅教授认为,体质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改善的。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环境易使脾胃气机受阻,而人们习惯于空调降温并贪凉饮冷,也使得脾胃易于受损。故居民多见痰湿、湿热及阳虚体质。
痰湿体质及阳虚体质的人易生囊肿结节性痤疮,湿热体质者易发丘疹、脓疱性痤疮,治疗要有所侧重。
傅教授对改善痰湿体质者,常取中脘、丰隆、阴陵泉、太白、脾俞等穴,健脾除湿;阳虚体质选用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并经常用灸法;而对湿热体质者,常选取中脘、期门、章门、水分、阴陵泉等穴,配合背后膀胱经梅花针叩刺、拔罐或刮痧,以加强清热利湿的作用。体质改善后可明显降低痤疮再复发的几率。
3.注重调神
“调神”是指在针灸过程中调整人的情绪、性格及精神状态。傅教授认为,在治疗中神形合一,治形必先调神,“调神”是治疗损美性疾病的基础。
一般来讲,经常失眠、性格急躁、情绪波动大、精神敏感或思虑过多的人,易干扰经络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针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傅教授多选用头顶督脉排刺,靳三针中的定神针(印堂穴上5分,阳白穴上5分,左右各一)、内关、神门等穴。神静则气血调和,易于得气,疗效较好。
4.笃尊经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傅教授认为,“阳化气,阴成形”体现了人体内在物质新陈代谢中的阴阳辨证关系。
化气是物质的变化、转化过程,如饮食物的代谢、月经周期的变化等,都属于阳。有形之物的形成过程为阴,如阴精、营血、津液的合成代谢过程。
傅教授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难治性囊肿结节型痤疮的治疗,认为是由于元气虚弱,化气不足,导致营血壅滞于面,阴成形有余,日久化热肉腐酿脓,而致囊肿结节反复发作,脓成难溃。故在治疗“阳化气不足”引起的痤疮时,多在体针和面部局部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艾灸治疗,常选用百会、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命门等化气功能强的穴位,进行温针灸,或用神阙穴隔姜灸。
傅教授认为,刺络放血能祛瘀血,生新血。“血为气之母”,血行则气行,此外,能使邪随血出。故放血疗法在治疗痤疮时极为重要,傅教授常采用局部点刺放血和背部梅花针叩刺放血。
痤疮局部放血主要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①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时,说明该部位气血不通,可在局部点刺放血,以活血通络。
②痤疮为深在的囊肿结节时,除放血外,有时可在面部拔罐,务必使脓毒出尽。
③痤疮已成脓时可放血。
④痤疮急性期热证较明显时,可局部放血,使热毒随血而出。背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主要用于调整体质,一般体质偏热的人都可用背部放血,但阴虚者出血宜少,否则血不养心,易加重烦躁、失眠等症。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选摘自《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