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四君中医>电子书详情

目录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买
电子版前言
这是一本民间版的《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民间版”,即民间自发校对的版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许多典籍目前在流传上仍有许多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科技传播祖国传统医学、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我们民间中医网的网友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启动了“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的编制工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东汉末年问世以来,流传至今近两千年,已成中华民族不朽之传世经典。然现在通行的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因为种种历史因素,部分条文仍有许多尚待澄清的问题。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由仲景第 46 代孙张绍组所藏,并于光绪二十年传与桂林左盛德(其流传及出版年代,可参见本书所附“伤寒杂病论谱系图”)。书中桂林左盛德序云:“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亦有多位著名中医认为此桂林古本优于别版本。蔡德元先生就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等等,且对通行版的种种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民间中医网亦有多位先生及网友,对此桂林古本大加推崇。有鉴于此,我们选择对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加以校对、排版,制作成电子书籍,以飨读者。
目前流行于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主要有白云阁本(1939年出版,1980 重印并补刻 3 页勘误表)、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年不完全简化的竖排版、1980 年简体横排版)、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以广西 1980 版为底本的繁体竖排版)。本电子版以已在网络上传播的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文字版为基础(包括民间中医网提供的、经志一先生校对的一版,以及汉唐中医提供的一版),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 1960 年版和 1980 年版为底本,参以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经民间中医网友交叉校对数次,再加精心排版而成。校对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版原貌,除极少数明显的排版印刷错误径改外,诸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本一致,而另加脚注说明他本与之不一致之处。书中个别蓝字是在不影响文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校补的。
志愿参与本书校对工作的民间中医网网友有 cychow、fwm311、hillman、hsz819001、lizlopez、luckyse7en、oooking、vwxr、wesleybb、yinxing3m、yy7200、澄空助理、冬梅、古月、汉服、坏坏小少、念佛、莲华、如原、溪黄草 555 等,由如原、古月完成与白云阁本的校对,由汉服统稿并排版。在整理过程中xiaoyaojs先生提供了广西1960年版本,如原先生提供了白云阁本和许多宝贵意见,并独力完成了繁体版的校对工作,亦在此表示感谢。书后附录中有校对后、统稿前的实录图片一张,留作校对纪念。
原书中“防己”与“防已”混用,今统一为“防己”;“抵当”与“抵挡”混用,今统一为“抵当”;“括蒌”与“栝蒌”混用,今统一为“栝蒌”;“葶苈”与“葶历”混用,今统一为“葶苈”;“匙”与“匕”混用,今统一为“匙”;“谵”与“讝”混用,今统一为“谵”。因从竖排改为横排,方后的“右×味”本应改为“上×味”,现尊重原稿,仍不改。多处石膏用法本应为“碎,棉裹”,现尊重原文,保持原文的形式。极少数文字没有对应的简化字,仍使用繁体字。书后附有根据最新考古研究结果获得的“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供读者参考。原广西 80 版的“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则不再提供。
关于本书的标点: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设计文言文的时候没有设计标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学者造成了不便,但更有读者认为没有标点、或者只有简单标点的书籍,更能够引人入胜,太详细的标点反而会给读诵造成干扰。本书的原始手抄本也是没有标点的,而我们使用的各底本和参照本,编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或多或少都添加了标点。我们在校对过程中也综合各个版本的断句和我们自己的理解,对标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及调整。我们希望我们添加的标点能够对初学者有所帮助,而不至于限制了读者的思路。因此,尽管我们在标点上投注了颇多心血,我们仍然鼓励读者在需要的时候忽略文中所有的标点,自行断句,并且欢迎读者将自己断句的心得在民间中医网的论坛上与大家分享。我们也欢迎读者到民间中医论坛交流学习《伤寒杂病论》、以及学习一切中医知识过程中的心得、经验与体会。
本书条文的编号问题,也经过多方讨论。最后决定仿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的方式编号,以行首的“【3.16】”表示“卷三第十六条”,每卷重新编号,以便于学术上的讨论及引用。包括本书在内的“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发布于“民间中医论坛»理法方论版”。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版,但限于能力,自知错误在所不免。因此我们希望所有阅读本系列电子书(及其印刷版或打印版)的读者朋友能够将发现的错误在此论坛上及时告知我们,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更新。从其他途径获得本书的网友,也请及时到民间中医网查询,获得最新的图书版本,以免有错误的版本流散无穷。
我们仍在制作其他一些优秀的中医图书的电子版,也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祝大家学有所成!
民间中医网 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公元二00六年六月